《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5.資歷越久,越不敢開口問-Grace 的資深焦慮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

五個上班族×五場職場挑戰×五套活下來的系統工具 

這不是課堂,
但你每天都在考試。

公司不教,
主管不講,
但錯一次就可能扣你分。

本系列帶你從五個不同職場角色的真實故事中,
看懂那些「沒人明說,但你最好知道的職場生存關鍵」。

第五集:《資歷越久,越不敢開口問-Grace 的資深焦慮》

關鍵工具:錯誤分類表×學習型對話句型×提問轉譯技巧

×團隊示弱規則×正向查核框架

#從資深變資淺的那一刻

Grace是一位在公司服務了12年的資深專員,
過去曾被主管點名為「部門典範」。

但近幾年,
隨著部門系統升級、流程數位化、團隊年輕化,
Grace感覺自己開始落後了。

「我不是不想學,
只是有些流程真的跟以前差太多了。

可是我又怕一問,
大家會不會覺得:
『你不是在這待很久?
怎麼連這也不會?』」

某次專案會議中,
Grace 因為不懂新表單的填寫規則,
卻選擇默默照抄其他同事的做法,
結果導致填錯格式,流程延宕。

雖然主管並未責怪她,
但她從此更不敢問了。

「越久越怕丟臉,
怕問了被笑、
怕說了被貼標籤。」

這不是Grace 一個人的焦慮,
而是很多「中生代員工」的共同心聲。


#錯誤做法:提問變成暴露弱點

1.「我應該知道,
但我忘了。」
 → 用自責開場,
容易讓人聽起來像在找藉口。

2.「我這年紀再問,
是不是很丟臉?」
 → 問題還沒問完,
就先否定自己,
別人也不好接話。

3.「你們年輕人都學很快啦,
我學不來。」
 → 將提問變成世代對立,
對方也會尷尬或防衛。

這些話雖是出自無奈,
卻常讓「本來可以好好學習的機會」
變成「自我否定與孤立」。

#系統建議:讓提問不再是資深的風險

錯誤分類表

協助團隊了解錯誤的類型與處理方式:



→ 不同錯誤需要不同對應方式,
不是所有錯誤都該苛責。


學習型對話句型

協助資深同仁以「請教」而非「道歉」的姿態提問:

• 「我發現這次跟之前流程不太一樣,
我想確認一下是哪裡改了?」

• 「這部分我理解可能跟之前習慣不同,
想請教一下你的做法是什麼?」

• 「你上次處理得很順利,
可以跟我分享一下你怎麼操作的嗎?」

→ 認可對方、表達學習意願,
不會讓提問顯得沒面子。


提問轉譯技巧

將「我不懂」轉化為「我想知道得更清楚」的表達方式: 

• ✘「我不會填這個欄位」
     ✔「這欄我看到有幾種填法,
我想確認哪個是目前一致的做法?」

• ✘「我真的看不懂新的系統」
     ✔「這個系統有點複雜,
我在理解順序上卡住了,
能請你說明一下操作邏輯嗎?」

→ 重點不是自我揭短,
而是展現思考過後的提問。
 

團隊示弱規則

主管與團隊可共同建立「可以不懂、可以發問」的安全文化:

• 定期舉辦「共學日」或「流程釐清會」,
讓新人與資深者都能開口。

• 強調錯誤不是個人問題,
而是系統回饋的一部分。

• 主管可主動示範「我也不太懂,
我們一起找答案」。

→ 當「不會」變成日常對話的一部分,
就不再可怕。
 

正向查核框架

與其怕出錯,
不如提前對照流程,
用提問建立信心:

• 「我們現在這個版本,
是不是跟去年那次改版差不多?」

• 「這步驟我以前有操作過,
確認一下是不是加了什麼新欄位?」

→ 將舊經驗連結到新環境,
避免陷入「新舊對立」。


#重新定義「資深」

Grace 後來選擇換一種方式參與新流程。
她不再只是默默照做,
而是開始擔任部門的「共學夥伴」,
把自己問過的問題整理成FAQ,
也幫新人補充脈絡。

主管說:
「她的資深,
不再只是年資,
而是能幫助團隊對齊過去與現在的橋樑。」

也許,
我們都會走到那個「看似該懂一切,
卻仍有不懂」的階段。

但別忘了,
提問是學習的起點,
而不是能力的終點。

更多的提問技巧:

你問的方式,決定你得到的世界(上)

你問的方式,決定你得到的世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