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的方式,決定你得到的世界(上)

 你問的方式,決定你得到的世界(上)
11 種常見提問類型與職場應用全解(1~5)


在職場上,我們經常面對「說了沒用、
問了沒人答、談了沒共識」的窘境。
其實,有時不是我們溝通不好,
而是「提問的方法不對」。

會提問,
不只是表達關心,
更是思考與影響力的展現。
不同的情境,
需要不同的提問角度。
這篇文章整理了 11 種常見提問類型,
搭配應用場景與實際案例,
幫助你在會議中精準引導,
在對話中釐清問題,
在關係中建立連結。

01.診斷型提問:釐清問題,找出癥結

目的:釐清問題本質,找出核心或癥結點,
據此做出判斷。

適用場景:問題分析、績效檢討、客訴處理、
故障排查、專案延遲。

典型問題:
 這個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目前最大的障礙在哪裡?
 你認為問題發生的關鍵是什麼?

案例
一、銷售下滑分析
 主管:我們業績連續三週下滑,
你認為最關鍵的原因是什麼?
 專員:客戶反映新定價策略偏高,
部分轉向競品。

二、部門效率調查
 經理:這次交付延遲,
問題點可能出在哪?
 組長:流程簽核環節平均延遲兩天,
影響整體時程。

小提醒:此類提問涉及「歸因」,
語氣應保持中立,避免被解讀為指責。

02.策略型提問:權衡利弊,制定最佳方案

目的:評估選項與風險,
協助制定更佳決策。

適用場景:策略規劃、專案設計、
生涯選擇、變革管理。

典型問題:
 採取A方案的優劣勢是什麼?
 若這樣做,潛在風險與回報為何?
 有沒有更折衷的做法?

案例
一、新產品上市會議
 主管:若提前上市,可能有哪些影響?
 PM:能搶先機但測試時程壓縮,
品質風險會升高。

二、員工轉職諮詢
 同事:你有評估過內部轉調或留職停薪嗎?
 當事人:目前情緒壓力大,
但還沒全面評估選項。

小提醒:策略型提問鼓勵「全局視角」,
問出選擇背後的風險與機會,
比問「你想怎樣」更重要。



03.同理型提問:關懷情感,建立信任

目的:探索情緒與內心想法,
建立心理安全感。

適用場景:員工關懷、輔導談話、
家庭溝通、衝突舒緩。

典型問題:
 最近心情還好嗎?
 這件事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你怎麼看這整個過程?

案例
一、新人適應期談話
 主管:第一週還好嗎?
有覺得不適應的地方嗎?
 新人:開會節奏比較快,
我有點擔心自己跟不上。

二、同事慰問對話
 同事:昨天你看起來有點悶悶的,
還好嗎?
 當事人:我正在煩家庭狀況,
謝謝你願意問。

小提醒:重點不在「解決問題」,
而在「讓人被看見」,
提問時機與語氣比文字更關鍵。

04.搭橋型提問:打破隔閡,促進交流

目的:建立初步信任,營造對話氛圍。

適用場景:初次見面、破冰會議、
跨部門交流。

典型問題:
 你怎麼看這件事?
 最近有什麼開心的事?
 有沒有什麼好玩的經歷想分享?

案例
一、專案啟動破冰
 主持人:大家怎麼看這次的專案挑戰?
 與會者:跨部門合作會是最大挑戰,
我們需要共通語言。

二、視訊會議暖場
 主持人:開始前,
大家願意分享上週遇到的趣事嗎?
 成員:我家小孩把咖啡當可樂喝,
結果超鬧!

小提醒:搭橋提問不求深入,
但求打開話匣子。
關鍵在於輕鬆中
立,不具攻擊性。



05.衝突型提問:面對分歧,釐清事實

目的:釐清事件真相,降低誤解與情緒。

適用場景:績效談話、內部調查、衝突協調。

典型問題:
 你當時是怎麼做的?
 你覺得發生的關鍵在哪?
 可否還原當下情境?

案例
一、專案進度討論
 主管:為什麼這項任務延後?
 負責人:人手被臨時調去支援其他案件。

二、客訴處理內部會議
 經理:你覺得客戶為什麼會抱怨語氣?
 客服:我當時試圖讓他冷靜,
可能語氣沒控制好。

小提醒:此類提問宜聚焦「過程」與「事實」,
避免使用指責性語言,
避免激化情緒。

精彩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