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沒教, 但你必修的五堂課》2.不吵架,也能把話說清楚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

五個上班族 × 五場職場挑戰 ×五套活下來的系統工具

這不是課堂,
但你每天都在考試。
公司不教,
主管不講,
但錯一次就可能扣你分。

本系列帶你從五個不同職場角色的
真實故事中,
看懂那些
「沒人明說,
但你最好知道的職場生存關鍵」。

第二集:《不吵架,也能把話說清楚》

關鍵工具:對話準備清單 × 任務邊界確認句 ×
非對立式回應策略

Sean 是產品開發部的資深工程師,
技術一流,
但講話直、個性硬。

Yvonne 是產品部的專員,
負責跨部門溝通,
個性溫和、習慣配合。

這兩個人,
最近被主管點名:
「你們合作方式需要再優化一下。」

事情發生在一場簡報前夕的跨部門討論...

#現場翻車的衝突時刻

開會時,
Sean 對新案的技術架構
有不同見解,提出:

「這樣寫死的邏輯太硬,
未來一定會卡彈性。」

主管聽完回他:
「這案子不是你主導,
你不需要改架構,
只要做就好。」

氣氛瞬間冷掉。
Sean 回敬一句:
「那乾脆你自己寫啊。」

全場靜默3秒,
會議草草結束。

會後主管又轉頭對 Yvonne 說:
「直播腳本誰負責接?
下週能上吧?」

Yvonne 當下心跳加快。
她知道這時程根本不合理,
但還是笑著點頭:
「我想辦法處理一下。」



#一個吵、一個忍,
結果都一樣:
被主管當成「難搞」與「沒溝通」

當週檢討會,
主管在全組面前說:
「下次這種合作請先對好,
有問題早講,
別什麼都卡在會議上。」

Yvonne 紅著臉低頭,
Sean 坐在角落冷笑。

兩人走出會議室時,
一句話都沒說。

但彼此都知道:
這不是能力問題,
而是沒有界線感與溝通策略的後果。

#不是要你委屈,
也不是叫你翻桌,
而是學會這樣說

後來在一次內部職場對話課中,
企業講師提出了一個工具:

情緒升溫前,
先建立「四件事釐清表」

1.事實:
我觀察到什麼,
不帶情緒
(例如:原定進度是A,
但現在是B)

2.感受:
我有什麼壓力或卡點
(例如:這讓我對整體掌控感變弱)

3.需求:
我希望在這段任務中
能有什麼條件
(例如:資訊提早兩天給我)

4.請求:
我具體希望對方怎麼做
(例如:能否安排協作會提前進行)

這不是說教,
而是幫助你把反應換成對話,
把不滿變成調整空間。

Yvonne 開始練習說這樣的話

在下一次任務分配會議時,
當主管又問:
「這禮拜可以交吧?」

她深吸一口氣,
這次沒有硬撐,
而是說:

「目前任務量有點緊湊,
我可以配合時程,
但希望能把直播腳本順序提前安排,
讓我能有足夠時間確認廠商流程,
這樣後續比較不會延遲。」

主管沒有生氣,
反而點頭說:
「那你幫我列一下流程,
我一起review。」

Yvonne 發現:
主管不是不能協調,
只是你從沒說出來,
而他也不會主動問。


Sean 則學會了「先對齊,再挑戰」

對於下一次技術設計的分歧,
他先這樣開口:

「我理解現在架構是以時程優先沒錯,
這邊我會先配合。
但我整理了一版
未來可擴充版本的草稿,
之後若要走大規模彈性應用時會更順,
這邊給主管參考。」

主管沒有再回「你就照做」,
而是說:
「這個我也想過,
我們可以放在下季技術優化案裡,
先記下來。」

Sean 第一次發現:
與其硬碰,
不如先同理立場,
再提出建議。

#設定界線的目的,
不是對立,
而是合作有基準線

在職場裡,
最常見的兩種溝通誤會是:

.一方用情緒發言,
導致別人關閉耳朵

.一方什麼都不說,
默默扛完卻充滿委屈

但有效的溝通,
介於這兩者之間

你可以提出需求,
但要有方法;
你可以說「不行」,
但要說「為什麼」與「怎麼做才行」。

#從此之後,
他們都開始帶著「準備」去開會

Sean 會先寫下:
「如果主管否決我,
我有沒有B方案?」

Yvonne 會先想好:
「如果我不說時程緊張,
會不會最後還是我加班?」

他們不是變得世故,
而是學會了在開口前,
先想清楚自己的底線與空間。

而這正是多數人
從來沒被教過的「合作界線感」。

工作前,
你可以這樣釐清自己:

.我能做到什麼?
需要哪些條件才做得好?

.我現在的狀態
允許我承接這件事嗎?

.若要拒絕,
我能提供什麼替代方案或補位建議?

最後一個提醒:

不是所有拒絕都會被討厭,
但所有「硬吞」的沉默,
最後都會累積成一場爆炸。

設界線,
不是讓你少做事,
而是讓你能做得長久、
做得安心、
做得有尊嚴。

今天你可以練習的三句話:

「我有意願協助,
但需要確認目前人力與資源」

「我理解這是短期壓力,
但我希望未來可以一起優化流程」

「我願意承接這任務,
但時程需要重新評估,
才能確保品質」

職場不是讓你當受氣包,
也不是你想當主角就能當。

但你可以成為
那個會判斷、懂節奏、
願意說清楚的協作夥伴。

那,
才是你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