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4.做得多不等於被看見-Jason 的職涯卡關感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

五個上班族×五場職場挑戰×五套活下來的系統工具

這不是課堂,
但你每天都在考試。

公司不教,
主管不講,
但錯一次就可能扣你分。

本系列帶你從五個不同職場角色的真實故事中,
看懂那些「沒人明說,
但你最好知道的職場生存關鍵」。

第四集:《做得多不等於被看見,Jason 的職涯卡關感》

關鍵工具:工作內容盤點表×優先順序對齊句×替代方案提案句

#Jason 是個超級可靠的夥伴

在公司裡,
只要有人臨時請假、
系統出包、
客戶突襲檢討報告,
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名字,
就是 Jason。

他反應快、
手腳快、
動作快,
總是能第一時間救火、補位、扛下整件事。

只是,
這份「可靠」卻開始變得有點沉重……

「明明很多事情不是我該負責的,
但大家都會說:
『先給 Jason 做,他比較快啦。』」

最近,他在年度考核後私下問主管:

「我這一年做的東西,
應該不少吧?
是不是有機會升一階?」

主管愣了一下,回得有點模糊:

「嗯……你做很多沒錯,
但主要還是 support 性質,
核心專案你還沒主導過,
所以評等這次就先維持。」

Jason 笑著說沒關係,
但回座位時,
那句話像卡住喉嚨的硬骨頭一樣。

原來,做得多,並不等於被看見。


#「你真的做太多了」,卻沒人知道你其實不行了

Jason 不是沒抱怨過,
只是每次一說,身邊的人就回:

「你真的太厲害了,
誰像你這麼能幹?」

但 Jason 心裡想的卻是:

「我不是厲害,
是我不敢說『我沒空』。」

他害怕拒絕,
也擔心被貼上「不配合」的標籤,
更不想讓人失望。

但長期下來,
他的角色越來越模糊:

專案不是他主導,
但大多數事情他都要處理;

功勞沒有掛他名,
但責任常常落在他身上。

#不是要你「邀功」,而是要你學會「表明貢獻」

後來,
在一場內部工作坊裡,
Jason 第一次聽到一個觀念:

你可以不爭功,
但不能讓人錯估你的角色。

講師給了他三個工具,
幫他開始釐清自己的
「價值被看見策略」:

工具 1:工作內容盤點表

每週記錄本週承接的任務,
標記:

‧是否為主要責任?
‧是否為額外支援?
‧所屬專案或對象單位?
‧解決什麼問題?
‧貢獻是什麼?

Jason 驚訝地發現:

自己一週平均處理的支援任務高達 7 件以上,
卻沒有一件被納入專案紀錄中。

工具 2:優先順序對齊句

當他又被臨時交辦時,
他學會不再立刻答應,
而是先這樣說:

「我目前正在進行 X 專案,
有一個 Y 進度卡關。
如果要協助這件事,
我可能要重新調整原本的時程,
請問哪個優先?」

這句話不是推掉工作,
而是提醒主管
「我不是沒事做」,
讓決策者知道資源正在怎麼被使用。

工具 3:替代方案提案句型

Jason 也開始練習這樣的說法:

「我可能無法直接承接,
但我可以提供流程建議或初步架構,
讓負責人可以快速上手。」

這讓他不再是「照單全收」的人,
而是能在有限時間內
提供有價值協助的角色。

#被看見,不是靠吶喊,而是靠「被對齊」

幾週後,
在部門的中期檢討會上,
Jason 主動整理出
他這季支援的五大任務及成果摘要,
用一張簡報列出「跨部門協作效益」。

主管看完之後,說了一句:

「你幫我們撐了不少場子,
我都記得。」

Jason 那天沒說太多話,但他的存在,
開始有了「份量」。

#「可被取代的支援」和「不可或缺的貢獻」之間,
只差一個動作

很多人覺得:
只要默默做,
主管自然會知道。

但現實是,
主管知道你在幫忙,
但他不一定知道你幫了什麼,
更不會知道你為了幫這件事,
犧牲了什麼。

這不是主管壞,
而是職場資訊密度太高,
每個人都在忙、
都在趕,
沒人會主動替你計算。

如果你不說清楚,
別人就會誤以為你做得來,
下次就繼續丟給你。


你可以練習這三件事:

做得多不是問題,沒人知道才是問題

Jason 現在依然是大家的即戰力,
但他不再把所有事都攬在身上,
也學會用簡單的紀錄和語句,
把自己的價值清楚讓主管知道。

他說了一句話,
值得所有努力但悶著頭做事的人好好想一想:

「不是我變現實,
而是我終於理解,
被看見,
不是靠別人有心,
是靠自己有意識。」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卡關感,
不妨從這週開始,

每週五花 10 分鐘,
回顧你幫了誰、
解了什麼問題,

這不是邀功,
而是對自己的價值
有基本的紀錄與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