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4.做得多不等於被看見-Jason 的職涯卡關感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

五個上班族×五場職場挑戰×五套活下來的系統工具

這不是課堂,
但你每天都在考試。

公司不教,
主管不講,
但錯一次就可能扣你分。

本系列帶你從五個不同職場角色的真實故事中,
看懂那些「沒人明說,
但你最好知道的職場生存關鍵」。

第四集:《做得多不等於被看見,Jason 的職涯卡關感》

關鍵工具:工作內容盤點表×優先順序對齊句×替代方案提案句

#Jason 是個超級可靠的夥伴

在公司裡,
只要有人臨時請假、
系統出包、
客戶突襲檢討報告,
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名字,
就是 Jason。

他反應快、
手腳快、
動作快,
總是能第一時間救火、補位、扛下整件事。

只是,
這份「可靠」卻開始變得有點沉重……

「明明很多事情不是我該負責的,
但大家都會說:
『先給 Jason 做,他比較快啦。』」

最近,他在年度考核後私下問主管:

「我這一年做的東西,
應該不少吧?
是不是有機會升一階?」

主管愣了一下,回得有點模糊:

「嗯……你做很多沒錯,
但主要還是 support 性質,
核心專案你還沒主導過,
所以評等這次就先維持。」

Jason 笑著說沒關係,
但回座位時,
那句話像卡住喉嚨的硬骨頭一樣。

原來,做得多,並不等於被看見。


#「你真的做太多了」,卻沒人知道你其實不行了

Jason 不是沒抱怨過,
只是每次一說,身邊的人就回:

「你真的太厲害了,
誰像你這麼能幹?」

但 Jason 心裡想的卻是:

「我不是厲害,
是我不敢說『我沒空』。」

他害怕拒絕,
也擔心被貼上「不配合」的標籤,
更不想讓人失望。

但長期下來,
他的角色越來越模糊:

專案不是他主導,
但大多數事情他都要處理;

功勞沒有掛他名,
但責任常常落在他身上。

#不是要你「邀功」,而是要你學會「表明貢獻」

後來,
在一場內部工作坊裡,
Jason 第一次聽到一個觀念:

你可以不爭功,
但不能讓人錯估你的角色。

講師給了他三個工具,
幫他開始釐清自己的
「價值被看見策略」:

工具 1:工作內容盤點表

每週記錄本週承接的任務,
標記:

‧是否為主要責任?
‧是否為額外支援?
‧所屬專案或對象單位?
‧解決什麼問題?
‧貢獻是什麼?

Jason 驚訝地發現:

自己一週平均處理的支援任務高達 7 件以上,
卻沒有一件被納入專案紀錄中。

工具 2:優先順序對齊句

當他又被臨時交辦時,
他學會不再立刻答應,
而是先這樣說:

「我目前正在進行 X 專案,
有一個 Y 進度卡關。
如果要協助這件事,
我可能要重新調整原本的時程,
請問哪個優先?」

這句話不是推掉工作,
而是提醒主管
「我不是沒事做」,
讓決策者知道資源正在怎麼被使用。

工具 3:替代方案提案句型

Jason 也開始練習這樣的說法:

「我可能無法直接承接,
但我可以提供流程建議或初步架構,
讓負責人可以快速上手。」

這讓他不再是「照單全收」的人,
而是能在有限時間內
提供有價值協助的角色。

#被看見,不是靠吶喊,而是靠「被對齊」

幾週後,
在部門的中期檢討會上,
Jason 主動整理出
他這季支援的五大任務及成果摘要,
用一張簡報列出「跨部門協作效益」。

主管看完之後,說了一句:

「你幫我們撐了不少場子,
我都記得。」

Jason 那天沒說太多話,但他的存在,
開始有了「份量」。

#「可被取代的支援」和「不可或缺的貢獻」之間,
只差一個動作

很多人覺得:
只要默默做,
主管自然會知道。

但現實是,
主管知道你在幫忙,
但他不一定知道你幫了什麼,
更不會知道你為了幫這件事,
犧牲了什麼。

這不是主管壞,
而是職場資訊密度太高,
每個人都在忙、
都在趕,
沒人會主動替你計算。

如果你不說清楚,
別人就會誤以為你做得來,
下次就繼續丟給你。


你可以練習這三件事:

做得多不是問題,沒人知道才是問題

Jason 現在依然是大家的即戰力,
但他不再把所有事都攬在身上,
也學會用簡單的紀錄和語句,
把自己的價值清楚讓主管知道。

他說了一句話,
值得所有努力但悶著頭做事的人好好想一想:

「不是我變現實,
而是我終於理解,
被看見,
不是靠別人有心,
是靠自己有意識。」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卡關感,
不妨從這週開始,

每週五花 10 分鐘,
回顧你幫了誰、
解了什麼問題,

這不是邀功,
而是對自己的價值
有基本的紀錄與交代。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3.你的建議很好,但我們先照舊吧?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

五個上班族×五場職場挑戰×五套活下來的系統工具

這不是課堂,
但你每天都在考試。
公司不教,
主管不講,
但錯一次就可能扣你分。

本系列帶你從五個不同職場角色的真實故事中,
看懂那些「沒人明說,
但你最好知道的職場生存關鍵」。

第三集:《你的建議很好,但我們先照舊吧?》

關鍵工具:
提案三部曲×利害關係人分析×冷靜提案句型×
雙軌提案策略×先影響非決策者策略

如何從沉默回應中,
提案出擊?
用對方法,
讓對方看到「不做會怎樣,
做了有什麼好處」

#提了三次,
卻一次也沒被採納

Annie 是行銷部的中階企劃,
工作三年,
常被主管稱讚「細心、可靠」。
但她心裡很清楚,
自己其實也「有想法」。

上週,
她針對年度活動設計了一個結合 ESG 議題的新提案,
資料做得完整、數據佐證齊全。
她信心滿滿地報給主管,
結果主管聽完只說一句:

「這建議不錯,
不過今年先照舊流程好了,
明年再說。」

這不是第一次了。
三個月前,
她建議優化影片製程,
也被說「先維持原做法」。

六個月前,
她提過社群互動新腳本,
也沒下文。

一次又一次,
Annie 心裡忍不住懷疑:

「是我不夠好,
還是他根本沒要聽?」


#提案不是交報告,
而是打一場策略戰

在一次內訓課程中,
企業講師對這類情境給出一句話:

「被忽視的提案,
不一定是內容不行,
而是策略不對。」

接著,
講師分享了一套提案生存五工具
不是要讓你說得更花俏,
而是幫助你搞清楚:
怎樣說,
才進得了決策圈。


#工具1:提案三部曲(痛點 × 風險 × 回報)

Annie 以前提案的開場是:
「我有一個新的構想,
想要和大家分享⋯⋯」

現在她換了方式:

「目前的活動設計方式,
有三個問題:
一是參與率逐年下降、二是報名流程繁瑣、
三是缺乏可記錄的 ESG 效益(痛點)。

若持續沿用舊方案,
可能導致品牌年輕化停滯(風險)。

我重新設計一版流程,
可以在不增加預算下達到兩成以上的報名率提升(回報)。」

這是提案三部曲的精髓:

1.說出痛點:
目前做法有哪些卡關?

2.說出風險:
如果不改會怎樣?

3.說出回報:
新提案會帶來什麼好處?

主管可能不在乎「你覺得怎樣」,
但他一定會關注「不改會怎樣」。



#工具2:利害關係人分析,讓你說給對的人聽

Annie 過去的提案對象,
永遠都是直屬主管。
但實際上,
活動案的預算是由財務部拍板,
行銷長也會關心 ESG 的曝光成效。

講師提醒她:
不是誰管你,
就要先提給誰;
而是誰影響決策,
就要讓誰先知道。

她開始畫一張利害關係人地圖,
把「誰會受益、誰會擋路、誰有資源」圈出來,
逐一打點。

在正式提案前,
她先私下跟負責 ESG 的同事對過成效數據,
取得初步支持,
還讓影片剪輯同仁幫忙估時程與人力差異。

到了會議當天,
她不再是單打獨鬥,
而是有備而來的小聯盟。

#工具3:冷靜提案句型,讓對方不容易拒絕

以前的 Annie 會這樣說:
「我認為應該改成新的版本,
因為比較好。」

但主管常回:
「我們現在沒時間討論這些。」

現在的 Annie 這樣說:

「目前流程確實能運作,
我也會照舊執行。
不過我也準備了一版優化建議,
未來若要達到 ESG KPI 時可以參考,
是否方便之後抽空討論看看?」

這就是冷靜提案句型的設計邏輯:

● 先認可現狀(降低防衛)
● 再提出附加選項(不搶奪主導權)
● 最後用「方便之後再討論」結尾(爭取後續空間)

一句話,
讓提案從「衝突」變成「補充」。

#工具4:雙軌提案策略,讓你不再一擋就卡

Annie 開始建立兩套思維:

A 方案是主管會接受的、
安全但傳統的做法;

B 方案是她主張的創新版本,有數據、有好處、
有可能改變未來。

每次開會前,
她都會準備好兩種提案:

「我們可以照去年的做法繼續操作(A方案),
也可以試試這版 ESG 的設計(B方案),
我整理了各自所需資源與預期成效⋯⋯」

結果主管說:
「那這次照舊,
下次可以小規模試試 ESG 版,
當作新腳本預備。」

她終於發現:
不是主管討厭新點子,
而是他怕一改就踩雷。

與其讓他選「要不要改」,
不如讓他選「怎麼改比較不怕」。


#工具5:先影響非決策者策略,讓場外支持成為助攻

除了主管,
Annie 開始經營「提案的旁邊人」,
包括行政、行銷助理、設計、剪輯、預算填報的窗口⋯⋯

她私下問他們怎麼看自己的提案、
哪裡可能出包、
有沒有其他部門也在做類似的事。

這些人不拍板,
但他們的回饋能幫她調整節奏;
他們的點頭,
也會影響主管的判斷。

「這份提案我也看過,
流程其實蠻清楚的。」

「我們內部如果資源調一點,
應該做得到⋯⋯」

別小看這些話,
在會議裡,
就是那個讓主管願意再聽一分鐘的助攻力量。

#改變的不是內容,
而是提案策略

Annie 最後仍未馬上實現所有改革,
但她有了三個進展:

1.她的提案第一次被列入下一季預備案。
2.主管私下找她說:
「你現在想法都蠻成熟,
之後預算案也可以一起參與。」
3.她感受到自己不只是「被交辦的人」,
而是「能一起討論方向的人」。

她不是變得更會說服人,
而是學會了怎麼讓自己不被忽視。

#今天你可以練習的三句提案語言

1.「我有準備一個補充方案,
不會影響現在做法,
但未來若要優化可以參考看看。」

2.「目前做法確實有成效,
但我也觀察到幾個風險點,
我彙整成這一頁給主管參考。」

3.「我了解目前沒要調整方向,
但是否可先讓我準備簡版資料,
作為之後優化討論的素材?」

職場不是不准你提案,
而是不教你怎麼提案。

大多數人不是沒想法,
而是提了沒用、
講了沒被聽、
說了三次被當空氣後,
就不說了。

提案被忽視不是失敗,
是證明還有進步空間。

從對方不回應、
不表態、
先擺一邊開始的那一刻,
我們就需要用更系統、
更有企略的方式,
讓好意識有機會被看見。

你不是要贏主管,
而是要成為那個能一起走更遠的人。

真正能影響職場的,
不是聲音最大的人,
而是那個讓每個人都願意「多聽一分鐘」的人。






《公司沒教, 但你必修的五堂課》2.不吵架,也能把話說清楚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

五個上班族 × 五場職場挑戰 ×五套活下來的系統工具

這不是課堂,
但你每天都在考試。
公司不教,
主管不講,
但錯一次就可能扣你分。

本系列帶你從五個不同職場角色的
真實故事中,
看懂那些
「沒人明說,
但你最好知道的職場生存關鍵」。

第二集:《不吵架,也能把話說清楚》

關鍵工具:對話準備清單 × 任務邊界確認句 ×
非對立式回應策略

Sean 是產品開發部的資深工程師,
技術一流,
但講話直、個性硬。

Yvonne 是產品部的專員,
負責跨部門溝通,
個性溫和、習慣配合。

這兩個人,
最近被主管點名:
「你們合作方式需要再優化一下。」

事情發生在一場簡報前夕的跨部門討論...

#現場翻車的衝突時刻

開會時,
Sean 對新案的技術架構
有不同見解,提出:

「這樣寫死的邏輯太硬,
未來一定會卡彈性。」

主管聽完回他:
「這案子不是你主導,
你不需要改架構,
只要做就好。」

氣氛瞬間冷掉。
Sean 回敬一句:
「那乾脆你自己寫啊。」

全場靜默3秒,
會議草草結束。

會後主管又轉頭對 Yvonne 說:
「直播腳本誰負責接?
下週能上吧?」

Yvonne 當下心跳加快。
她知道這時程根本不合理,
但還是笑著點頭:
「我想辦法處理一下。」



#一個吵、一個忍,
結果都一樣:
被主管當成「難搞」與「沒溝通」

當週檢討會,
主管在全組面前說:
「下次這種合作請先對好,
有問題早講,
別什麼都卡在會議上。」

Yvonne 紅著臉低頭,
Sean 坐在角落冷笑。

兩人走出會議室時,
一句話都沒說。

但彼此都知道:
這不是能力問題,
而是沒有界線感與溝通策略的後果。

#不是要你委屈,
也不是叫你翻桌,
而是學會這樣說

後來在一次內部職場對話課中,
企業講師提出了一個工具:

情緒升溫前,
先建立「四件事釐清表」

1.事實:
我觀察到什麼,
不帶情緒
(例如:原定進度是A,
但現在是B)

2.感受:
我有什麼壓力或卡點
(例如:這讓我對整體掌控感變弱)

3.需求:
我希望在這段任務中
能有什麼條件
(例如:資訊提早兩天給我)

4.請求:
我具體希望對方怎麼做
(例如:能否安排協作會提前進行)

這不是說教,
而是幫助你把反應換成對話,
把不滿變成調整空間。

Yvonne 開始練習說這樣的話

在下一次任務分配會議時,
當主管又問:
「這禮拜可以交吧?」

她深吸一口氣,
這次沒有硬撐,
而是說:

「目前任務量有點緊湊,
我可以配合時程,
但希望能把直播腳本順序提前安排,
讓我能有足夠時間確認廠商流程,
這樣後續比較不會延遲。」

主管沒有生氣,
反而點頭說:
「那你幫我列一下流程,
我一起review。」

Yvonne 發現:
主管不是不能協調,
只是你從沒說出來,
而他也不會主動問。


Sean 則學會了「先對齊,再挑戰」

對於下一次技術設計的分歧,
他先這樣開口:

「我理解現在架構是以時程優先沒錯,
這邊我會先配合。
但我整理了一版
未來可擴充版本的草稿,
之後若要走大規模彈性應用時會更順,
這邊給主管參考。」

主管沒有再回「你就照做」,
而是說:
「這個我也想過,
我們可以放在下季技術優化案裡,
先記下來。」

Sean 第一次發現:
與其硬碰,
不如先同理立場,
再提出建議。

#設定界線的目的,
不是對立,
而是合作有基準線

在職場裡,
最常見的兩種溝通誤會是:

.一方用情緒發言,
導致別人關閉耳朵

.一方什麼都不說,
默默扛完卻充滿委屈

但有效的溝通,
介於這兩者之間

你可以提出需求,
但要有方法;
你可以說「不行」,
但要說「為什麼」與「怎麼做才行」。

#從此之後,
他們都開始帶著「準備」去開會

Sean 會先寫下:
「如果主管否決我,
我有沒有B方案?」

Yvonne 會先想好:
「如果我不說時程緊張,
會不會最後還是我加班?」

他們不是變得世故,
而是學會了在開口前,
先想清楚自己的底線與空間。

而這正是多數人
從來沒被教過的「合作界線感」。

工作前,
你可以這樣釐清自己:

.我能做到什麼?
需要哪些條件才做得好?

.我現在的狀態
允許我承接這件事嗎?

.若要拒絕,
我能提供什麼替代方案或補位建議?

最後一個提醒:

不是所有拒絕都會被討厭,
但所有「硬吞」的沉默,
最後都會累積成一場爆炸。

設界線,
不是讓你少做事,
而是讓你能做得長久、
做得安心、
做得有尊嚴。

今天你可以練習的三句話:

「我有意願協助,
但需要確認目前人力與資源」

「我理解這是短期壓力,
但我希望未來可以一起優化流程」

「我願意承接這任務,
但時程需要重新評估,
才能確保品質」

職場不是讓你當受氣包,
也不是你想當主角就能當。

但你可以成為
那個會判斷、懂節奏、
願意說清楚的協作夥伴。

那,
才是你真正的價值。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1.善良不是隱形的責任

《公司沒教,但你必修的五堂課》

五個上班族 × 五場職場挑戰 × 五套活下來的系統工具

這不是課堂,
但你每天都在考試。

公司沒教,
主管不講,
但錯一次就可能扣你分。

本系列帶你從五個不同職場角色的真實故事中,
看懂那些「沒人明說,但你最好知道的職場生存關鍵」。

第一集:《善良不是隱形的責任》

關鍵工具:貢獻紀錄 × 成果可視化 × 工作界線建立

Zoe 是一名行銷企劃專員,
進公司兩年。

她是一位典型的「好人」型同事:
溫和、配合、細心,
對誰都說得出「沒問題,
我來就好」。

只要有事需要幫忙,
她幾乎從不拒絕。

因此,
她幾乎是團隊的「預設救火員」。

臨時趕活動?
叫 
Zoe 

簡報出問題?
找 
Zoe 

新品文案沒人接?
先丟給 
Zoe 看看。

她不是不願意,
只是覺得:
「大家都很忙,
我能幫一點是一點。」


#直到那一天,
她發現自己根本沒被算進去

某次部門內部檢討會,
主管列出了「本季三大專案貢獻者」,
卻沒有提到 
Zoe 的名字。

她愣了一下。

那些專案她都有參與,
甚至加班到深夜幫忙最後修正內容。

她原以為主管會知道。

「不重要啦,
這些我本來就沒想搶功勞。」

她這樣安慰自己。

但那天回家,
她打開簡報檔,
看著自己改過十幾次的註解紀錄,
眼淚還是掉了下來。

#她做的很多,
但從沒記下來,
也從沒說出來

 Zoe 後來回想,
她確實沒在會議中說明自己做了哪些調整,
也從沒寄過「最終修改版本」說是她整理的,
甚至很多任務都不是透過主管,
而是同事私下交辦。

她才發現,
自己陷入了一種「默默補位→被視為理所當然→貢獻被忽略→繼續默默補位」的循環。

#好人不一定被記得,
會記錄的才會留下痕跡。

後來她請教一位資深前輩,
對方一句話讓她大夢初醒:

「不是你幫了不夠多,
而是你沒留下證據讓人知道你幫了多少。」

她開始採取三個行動,
重新建立「善良」與「貢獻」之間的界線。

#她的第一步:建立「可視化貢獻紀錄表」

 Zoe 設計了一份簡單的「任務參與紀錄表」,
用 Notion 
記錄下每週支援、
貢獻的項目與成效。

她不再等待別人發現她做了什麼,
而是自己留下一份可以呈現的紀錄。

每月主管一對一時,
她主動簡報這份清單的摘要版,
讓主管了解她除了例行業務外,
還支援了哪些協作工作。


#她的第二步:設界線,
讓協助不變成責任轉移。

她開始練習說出以下這些話:

「這部分我可以協助建議,
但執行還是由原負責人處理比較適合。」

「我可以幫忙先整理資料,
但需要你確認方向與最終版本。」

「這項工作目前沒有正式分配給我,
若要我負責的話,
能否請主管安排一下?」

這些話不是拒絕,
而是讓協作保持清楚的界線。

協助≠承擔,
補位≠背鍋。

#她的第三步:建立貢獻呈現習慣,
而非等待表揚。

 Zoe 開始主動在部門週會或專案回顧時,
說明自己參與與觀察:

「這次我有支援直播腳本規劃,
也整理了前兩次的觀眾互動資料來優化流程,
未來可以變成標準範本。」

不誇大、不搶功,
但清楚讓大家知道她的參與點在哪裡、
帶來什麼改善。

久而久之,
主管與同事也開始主動詢問她的意見,
甚至把她列為正式專案窗口,
而不再只是救火隊。


#她終於明白:被看見,
不是靠等待,而是靠設計。

不是她變得勢利,
也不是她不再溫和,
而是她懂得:

你不記錄,
別人只會記得最新的那一次。

你不說明,
別人只會以為是其他人完成的。

你不設界線,
別人只會繼續把不屬於你的工作丟給你。

她依然善良、
願意幫忙,
但她也會說:
「這件事我先協助你一段,
之後要交回給負責人。」

她學會了:
策略型的善良,
才是能持續被看見的善良。

留白互動區:今天你可以這樣做

☐ 你上週做了哪些「不是你職責內」但你有參與的項目?
是否有紀錄下來?

☐ 當同事請你幫忙,
你是否有說出:
「我能協助到哪裡為止」?

☐ 這個月的回顧報告中,
你有沒有準備一段簡單說明自己貢獻的話語?

做好事,
不代表別人一定會記得你做過。

善良,
不該成為績效透明的犧牲品。

職場不是要你變冷漠,
而是讓你有策略地發光。

從今天起,
不只是做個好人,
更要做個會留下痕跡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