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缺乏主動性,怎麼講都沒用?
拆解主管最常忽略的三個盲點
從動機剖析到行動框架,打造願意自動自發的團隊文化
一、講三次還是不做,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真的講三次了,他還是沒動作⋯⋯」
最近在某家科技業授課時,
一位主管在課堂中提出這個苦惱。
他說部屬很聰明、也不算懶惰,
但就是很「需要推」,
要主管一句一句交代才會開始行動。
他已經試著在週會上提醒、私下關心、
甚至一次一個步驟寫信條列清楚,
對方還是拖著不做,
甚至說「還沒收到明確指示」。
如果你也曾有類似的經驗,別擔心,
你並不孤單。
許多主管在面對「主動性低落」的團隊時,
常會感到挫折與不理解。
他們以為講清楚了就會做、
以為對方知道事情很重要,
但最終還是得親自推動才會動。
為什麼會這樣?
這真的只是「人懶」或「態度差」的問題嗎?
二、破解三個常見誤解:
我們搞錯了方向,也用錯了力氣
在輔導與授課經驗中,
我常發現主管面對「主動性不夠」的情況,
會掉入以下三個思維陷阱:
誤區一:覺得「我已經講了,他應該知道了」
很多主管認為只要有說,團隊就會照做,
但其實說與理解是兩回事。
對方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做、
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完成,
更不明白這任務背後與整體目標的關聯性。
誤區二:只針對結果檢討,忽略過程中卡關的地方
當任務沒完成,主管常責備「為什麼沒做」,
但少有機會回頭檢查「中間哪個步驟卡住了」。
沒有行動框架,
員工就像被丟進泳池卻沒學會換氣,
自然只能在原地掙扎。
誤區三:以為問題是「態度不好」,但其實是「缺乏安全感」
有些人不是不想做,
而是怕做錯被罵,或是怕做了也沒用。
尤其在責任文化強的組織裡,
錯了要被追責,
不如先拖著。
這三個誤解若不澄清,
主管再怎麼努力提醒,
也只是在表層滑行,
沒能進入真正的問題核心。
三、拆解主動性的底層邏輯:
主動來自「理解、能力、安全感」
那麼,要怎麼協助團隊真正主動起來?
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拆解:
◎ 目標清晰度:
成員是否知道「為什麼做、要做到什麼程度」?
這裡可以套用OKR目標與關鍵結果)工具,
協助明確定義「目的」與「成果指標」。
◎ 任務拆解能力:
成員是否知道「要怎麼開始做」?
這時可以引導使用「目標-步驟-檢查點」的任務展開架構,
讓任務不再是一個模糊的名詞,
而是一連串具體可行的動作。
◎ 心理安全感:
成員是否有「先做再修」的空間?
若組織文化只允許完美交付,
就容易讓人壓力爆表、不敢動作。
營造「可以錯但要學習」的容錯空間,
是主動性的基礎土壤。
四、三步驟實務做法:說目標、拆步驟、給安全
以下是我們在課堂中分享的三步建議,
也可以幫助你轉化團隊文化:
◎ Step 1:說清楚「為什麼」與「做到哪裡算好」
與其說「幫我做完報表」,
不如說:
「這份報表能幫業務部判斷高價值客戶,
這週三之前幫我整理前三大區域的銷售轉換率,
並附上你的觀察。」
◎ Step 2:建立「目標-步驟-檢查點」的行動框架
別只交代一個名詞,
而是用一個小問句:
「這任務你會怎麼開始?」
然後一起拆解任務流程,
並約定何時完成第一步、何時檢查。
◎ Step 3:給出明確容錯邊界
像這樣說:
「這次先試做一版,不用完美,
我們再一起討論優化。
你怎麼做我都不會責怪你,
只要有開始,我就能給你回饋。」
STAR案例:主管如何轉化低主動性的新人?
我舉一個行銷主管使用STAR法的案例:
● S(情境):
新進人員小慧每週都遲交分析報表,
即使主管提醒多次也沒改善。
● T(任務):
主管希望她能在每週三前完成報表,
並主動提出優化建議。
● A(行動):
主管安排一對一,說明報表的意義、
與其他部門的連動,
並引導她用「三步驟」拆任務流程。
之後提供一份樣板,
讓她第一次能先套用範例,減少焦慮。
● R(結果):
小慧下週準時交付報表,
還額外標註了資料異常的區段。
主管讚許她的觀察力,
並邀她參加週會簡報。
三週後,小慧已能獨立完成報表並提出改善建議。
再以一個服務業的STAR對話作說明:
● S(情境):
在連鎖飲料店中,
店長Bell發現最近外送訂單常被客訴:
「封膜歪掉、飲料灑出來」,
她交代門市人員裝袋前要再確認一次杯蓋封膜,
但明明說過好幾次,卻還是有人沒照做。
● T(任務):
Bell希望門市的收銀人員Kevin,
能主動在忙碌時也維持檢查SOP,
而不是每次都等她提醒才行動。
● A(行動):
她沒有直接責備Kevin,
而是這樣說:
Bell:「Kevin,我知道最近你也很忙。
但你知道這週被客訴最多的問題是什麼嗎?」
Kevin:「是外送灑出來的事嗎?」
Bell:「對,我們不只是賣飲料,
也是讓客人感受到細心。
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Kevin回答:「我們可以在高峰時提醒彼此,
像點完3杯就互相確認一次。」
Bell點頭說:「很好,那這想法就你負責推動,
我們試試這一週這樣執行,看看效果。」
她也補充:「就算沒改善也沒關係,
重要的是你願意想、願意試,
我很肯定這點。」
● R(結果):
Kevin開始在群組主動提醒大家注意杯蓋與裝袋流程,
還自己畫了一張「檢查提醒小卡」貼在工作檯上。
這週的客訴件數明顯下降,
他也被同事說「變得更像班長了」。
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案例看出,
很多看似「態度問題」的行為,
背後其實是資訊不足、技能不穩、心理不安。
只要結構清楚、步驟明確、鼓勵先動手,
就能啟動主動性的正向循環。
五、結語與互動:想打造主動性文化,從一個提問開始
團隊的主動性,
來自組織給予的理解框架與行動安全感。
與其一直想「我要怎麼講,他們才會動」,
不如換個角度問:
「我能創造什麼條件,讓他們願意自己走?」
這次的內容,
也歡迎你思考與團隊一起檢視以下幾個問題:
◎我有清楚告訴團隊「為什麼要做」與「做到哪裡才算好」嗎?
◎我有提供任務的拆解方法,
而不是只丟下一句指令嗎?
◎團隊是否知道「先做再修沒關係」?
我有說出口嗎?
記得,
主動性不是天生的,
而是可以設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