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的專案,沒經驗又難估時程?
掌握這四步驟,
從混亂中找出合理節奏
從一次意外出貨事故,
看見新手專案的隱藏危機。
在一家中型生活用品公司,
行銷部主導開發一款限量贈品,
預計搭配母親節檔期推出。
這是行銷部第一次主導完整專案,
團隊成員士氣高昂、創意滿滿。
設計草圖很快拍板,
外包商也順利找到。
但問題來了,
預計出貨日為5月5日,
直到4月25日,
樣品才剛進公司,
還沒開始大量生產。
後端的品檢、包裝、物流等關鍵作業,
全卡在「還沒開始」。
最後只好倉促上陣,
導致包材尺寸不合、
物流標錯、甚至延遲出貨,
被百貨業者要求賠償、
也損及品牌信譽。
這不是不努力的問題,
而是沒經驗時,
常犯的「估錯時程」錯誤。
為什麼沒經驗,
時程就容易估錯?
剛接專案時,
大家常以為只要專案夥伴認真做、
照著To-do list執行,
就能準時完成。
但現實中,
真正導致延遲的,
往往不是「某一件沒完成」,
而是:
‧ 前一階段延遲,導致後面全部延後
‧ 忘了安排交接期與緩衝時間
‧ 沒注意到其他部門的作業時程
‧ 以為今天交出去,明天就有回覆
特別是第一次主導,
沒親自走過每一步,
更難掌握「看不見的耗時點」。
所以,
與其硬抓時程,
更需要的是一套
「拆解流程、檢查依賴、安排緩衝」
的思考架構。
四步驟,
幫你從混亂中找出合理時程:
一、先別排時程,先畫出流程圖
用最簡單的方式,
把「這個任務從開始到結束」
需要經歷的步驟列出來。
像這樣的流程圖:
設計確認(3天)→ 發包廠商(1天)→ 打樣(5天)→ 修改樣品(3天)
→ 大量生產(7天)→ 品檢(2天)→ 包裝(3天)→ 出貨(2天)
光這樣看,
好像都很簡單?
再想深一點:
「誰負責這段?」
「這段需要多少時間?」
「前後有沒有依賴關係?」
你會發現:
「設計改版」可能需要等主管審核兩天;
「打樣」需要5天;
「大量生產」還要排產線,沒這麼快;
「包裝」要等包材先到,等等。
這一步驟的重點是
「用流程圖把隱藏細節具現化」,
讓團隊能一起檢視,
找出風險與關鍵點。
◎工具建議:流程圖、甘特圖、泳道圖。
二、標記「依賴關係」
與「無法壓縮」的項目
不是所有任務都能同時進行。
只要有「非得等前一項完成,才能開始」的,
就是「依賴關係」。
比如:
「包裝前一定要先完成品檢」
「廠商要有設計檔才能開始打樣」
這些,都是無法跳過的。
而「無法壓縮」則是指:
就算你催,也無法縮短的時程。
例如:樣品寄送物流就是需要三天;
包裝人力每天最多只能包200組。
這兩類項目決定了整個專案的「最短時間」,
務必標示清楚,避免誤以為可以同時壓縮。
◎工具建議:關鍵路徑法、前置檢查清單
前置檢查清單如下:
前置檢查清單的用途與好處:
✅ 預防疏漏:在專案執行前即確認所有資源與條件,避免因遺漏造成延誤。
✅ 共識建立:透過書面確認,確保各方理解一致,降低溝通成本。
✅ 管理標準化:讓流程制度化,不依賴個人經驗。
✅ 提高效率:避免中途因資訊不足、資源未備妨礙進度。
前置檢查清單適合在以下時點使用:
1. 專案啟動前一週內,由負責人召集相關人員一同確認
2. 重大節點轉換(如從設計進入打樣)時,確保前一階段已 完成所有輸出物
3. 供應商合作前,作為雙方合約與交付依據
4. 與客戶溝通時,提升專業度與信任感
三、安排「緩衝區」與「檢查點」
實務中常見三種延遲來源:
1.跨部門溝通(如:等待採購簽核)
2.等待回覆(如:外包廠商需來回確認)
3.不確定因素(如:打樣不合要重來)
因此,合理時程不是「最理想狀況」的加總,
而是加入必要緩衝。
建議的做法是:
在關鍵節點後,安排「緩衝區」,
以及在每一階段結束後,加上「檢查點」:
‧ 檢查點:任務是否完成?
結果是否符合下一階段需求?
‧ 緩衝區:預留時間,吸收前一階段的誤差。
◎工具建議:
里程碑排程、滾動式規劃
產品開發里程碑排程表如下:
四、把時間「往前抓」,
不是「往後補」。
許多人排時程時的錯誤順序是:
「我們5/5要出貨→ 品檢排5/3→ 包裝排5/2→ 生產5/1開工……」
這樣的排法會導致
「所有事情都剛剛好」,
一出狀況就全延誤。
正確做法是:
「從最早能開始的日子開始安排」,
一路往後排,並提早完成,
保留緩衝空間。
像是:
「今天4/10,我們就能把設計圖交給廠商→ 打樣最快4/17回來
→ 修改樣品到4/21→ 大量生產從4/22開始……」
將任務的起始點盡可能提前,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早啟動準備,
透過提早行動爭取彈性時間。
不要等到任務快到期才驚覺時間不夠,
避免「出事了再補救」,
因為補救行為往往會犧牲品質、
增加加班與壓力,
以及因為時間緊迫無法完整執行必要流程(如品檢、回饋修正)。
這種安排方式,
才有餘裕應對突發事件。
◎工具建議:
反向時程法、最早開始日
常見誤區:
不是你不努力,
而是「估錯起點」。
許多新手專案負責人其實非常認真,
也有責任感。
但之所以最後搞得焦頭爛額,
並不是能力不好,
而是因為:
‧ 低估了「溝通等待」與「調整重工」的耗時
‧ 沒有預留檢查與修正的時間
‧ 用自己能完成的速度,當作整體速度的依據
‧ 所有人都在趕,卻還是延遲
當你沒看見「背後的流程與依賴」,
就很容易只看到「這階段快點做完」,
結果整體時程卻更混亂。
用流程圖找出專案的時間地雷
以下是一個實際範例(簡化版):
◎行銷贈品專案流程圖:
設計確認(3天)
↓Y
發包(1天)
↓Y
打樣(5天)N
↓Y
樣品修改(3天)
↓Y
大量生產(7天)
↓Y
品檢(2天)
↓Y
包裝(3天)
↓Y
出貨(2天)
若打樣不合格,
會回到設計修改再重打樣;
若包材未到,
包裝會延後;
每個箭頭其實都藏有風險與等待。
如果你是主管,
可以和新人一起討論流程圖與風險點;
如果你是專案負責人,
不妨每次都用流程拆解,
來幫助自己思考
「這件事應該多久做完」,
而不是只問「你什麼時候可以交」。
別讓沒有經驗,
成為混亂與延遲的藉口。
建立一套思考與排程的方法,
才是真正提升專案成功率的關鍵。
互動留白:
請試著畫出你的任務流程圖
請選擇你目前參與的任務,
回答下列問題:
☐ 我目前的任務是:
☐ 我的任務流程大致為:
☐ 哪些階段一定要等前一階段完成?
☐ 我發現最容易估錯的環節是:
☐ 接下來我會多安排緩衝與檢查點在:
☐ 我排的時間是理想的,還是有考慮現實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