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缺乏主動性,怎麼講都沒用? 拆解主管最常忽略的三個盲點

團隊缺乏主動性,怎麼講都沒用?
拆解主管最常忽略的三個盲點


從動機剖析到行動框架,打造願意自動自發的團隊文化

一、講三次還是不做,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真的講三次了,他還是沒動作⋯⋯」
最近在某家科技業授課時,
一位主管在課堂中提出這個苦惱。
他說部屬很聰明、也不算懶惰,
但就是很「需要推」,
要主管一句一句交代才會開始行動。
他已經試著在週會上提醒、私下關心、
甚至一次一個步驟寫信條列清楚,
對方還是拖著不做,
甚至說「還沒收到明確指示」。

如果你也曾有類似的經驗,別擔心,
你並不孤單。

許多主管在面對「主動性低落」的團隊時,
常會感到挫折與不理解。
他們以為講清楚了就會做、
以為對方知道事情很重要,
但最終還是得親自推動才會動。

為什麼會這樣?
這真的只是「人懶」或「態度差」的問題嗎?



二、破解三個常見誤解:
我們搞錯了方向,也用錯了力氣

在輔導與授課經驗中,
我常發現主管面對「主動性不夠」的情況,
會掉入以下三個思維陷阱:

 

誤區一:覺得「我已經講了,他應該知道了」
很多主管認為只要有說,團隊就會照做,
但其實說與理解是兩回事。
對方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做、
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完成,
更不明白這任務背後與整體目標的關聯性。

 

誤區二:只針對結果檢討,忽略過程中卡關的地方
當任務沒完成,主管常責備「為什麼沒做」,
但少有機會回頭檢查「中間哪個步驟卡住了」。
沒有行動框架,
員工就像被丟進泳池卻沒學會換氣,
自然只能在原地掙扎。

 

誤區三:以為問題是「態度不好」,但其實是「缺乏安全感」
有些人不是不想做,
而是怕做錯被罵,或是怕做了也沒用。
尤其在責任文化強的組織裡,
錯了要被追責,
不如先拖著。

這三個誤解若不澄清,
主管再怎麼努力提醒,
也只是在表層滑行,
沒能進入真正的問題核心。

 


三、拆解主動性的底層邏輯:
主動來自「理解、能力、安全感」

那麼,要怎麼協助團隊真正主動起來?
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拆解:

 

◎ 目標清晰度:
成員是否知道「為什麼做、要做到什麼程度」?
這裡可以套用OKR目標與關鍵結果)工具,
協助明確定義「目的」與「成果指標」。

 

◎ 任務拆解能力:
成員是否知道「要怎麼開始做」?
這時可以引導使用「目標-步驟-檢查點」的任務展開架構,
讓任務不再是一個模糊的名詞,
而是一連串具體可行的動作。

 

◎ 心理安全感:
成員是否有「先做再修」的空間?
若組織文化只允許完美交付,
就容易讓人壓力爆表、不敢動作。
營造「可以錯但要學習」的容錯空間,
是主動性的基礎土壤。

 

四、三步驟實務做法:說目標、拆步驟、給安全

以下是我們在課堂中分享的三步建議,
也可以幫助你轉化團隊文化:

 

◎ Step 1:說清楚「為什麼」與「做到哪裡算好」
與其說「幫我做完報表」,
不如說:
「這份報表能幫業務部判斷高價值客戶,
這週三之前幫我整理前三大區域的銷售轉換率,
並附上你的觀察。」

 

◎ Step 2:建立「目標-步驟-檢查點」的行動框架
別只交代一個名詞,
而是用一個小問句:
「這任務你會怎麼開始?」
然後一起拆解任務流程,
並約定何時完成第一步、何時檢查。

 

◎ Step 3:給出明確容錯邊界
像這樣說:
「這次先試做一版,不用完美,
我們再一起討論優化。
你怎麼做我都不會責怪你,
只要有開始,我就能給你回饋。」


STAR案例:主管如何轉化低主動性的新人?

我舉一個行銷主管使用STAR法的案例:

● S(情境):
新進人員小慧每週都遲交分析報表,
即使主管提醒多次也沒改善。

● T(任務):
主管希望她能在每週三前完成報表,
並主動提出優化建議。

● A(行動):
主管安排一對一,說明報表的意義、
與其他部門的連動,
並引導她用「三步驟」拆任務流程。
之後提供一份樣板,
讓她第一次能先套用範例,減少焦慮。

● R(結果):
小慧下週準時交付報表,
還額外標註了資料異常的區段。
主管讚許她的觀察力,
並邀她參加週會簡報。
三週後,小慧已能獨立完成報表並提出改善建議。

 

再以一個服務業的STAR對話作說明:

● S(情境):
在連鎖飲料店中,
店長Bell發現最近外送訂單常被客訴:
「封膜歪掉、飲料灑出來」,
她交代門市人員裝袋前要再確認一次杯蓋封膜,
但明明說過好幾次,卻還是有人沒照做。

● T(任務):
Bell希望門市的收銀人員Kevin,
能主動在忙碌時也維持檢查SOP,
而不是每次都等她提醒才行動。

● A(行動):
她沒有直接責備Kevin,
而是這樣說:

Bell:「Kevin,我知道最近你也很忙。
但你知道這週被客訴最多的問題是什麼嗎?」

Kevin:「是外送灑出來的事嗎?」

Bell:「對,我們不只是賣飲料,
也是讓客人感受到細心。
你覺得我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Kevin回答:「我們可以在高峰時提醒彼此,
像點完3杯就互相確認一次。」

Bell點頭說:「很好,那這想法就你負責推動,
我們試試這一週這樣執行,看看效果。」

她也補充:「就算沒改善也沒關係,
重要的是你願意想、願意試,
我很肯定這點。」

● R(結果):
Kevin開始在群組主動提醒大家注意杯蓋與裝袋流程,
還自己畫了一張「檢查提醒小卡」貼在工作檯上。
這週的客訴件數明顯下降,
他也被同事說「變得更像班長了」。

 

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案例看出,
很多看似「態度問題」的行為,
背後其實是資訊不足、技能不穩、心理不安。
只要結構清楚、步驟明確、鼓勵先動手,
就能啟動主動性的正向循環。

 

五、結語與互動:想打造主動性文化,從一個提問開始

團隊的主動性,
來自組織給予的理解框架與行動安全感。
與其一直想「我要怎麼講,他們才會動」,
不如換個角度問:
「我能創造什麼條件,讓他們願意自己走?」

 

這次的內容,
也歡迎你思考與團隊一起檢視以下幾個問題:

◎我有清楚告訴團隊「為什麼要做」與「做到哪裡才算好」嗎?

◎我有提供任務的拆解方法,
而不是只丟下一句指令嗎?

◎團隊是否知道「先做再修沒關係」?
我有說出口嗎?


記得,
主動性不是天生的,
而是可以設計出來的。

 


團隊成員表現消極怎麼辦?

成員表現消極怎麼辦?

從態度問題切入的理性分析法
結合問題分析與設計思考,建立對人問題的有效處理架構

在一場企業內訓中,
有位主管學員提出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如果團隊裡有成員不配合、態度消極,
我該怎麼用理性的方式面對,
進而做出正確決策?」

這類情況在管理現場很常見。
很多主管在面對「人」的問題時,
往往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
導致處理上不是過度忍耐,
就是草率決定。

但其實,
我們也可以用理性、結構化的方式,
來面對這類棘手的狀況。


一、回到問題分析的基本功:我們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在管理現場,
遇到成員消極、拖延、不配合等「態度問題」時,
主管常會出現兩種不理想的處理方式:

情緒化:
直接責罵、貼標籤(例如「他就是懶!」)

放任型:
自認沒救,繼續自己扛

這些做法不僅無效,
還可能讓整體氣氛更差。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是釐清問題。

我常建議學員先從這兩個角度來拆解:

1.「我希望的是什麼樣的團隊成員?」

明確定義你心中「工作態度佳的狀態」,
不是只有模糊地說「要積極」、「要配合」,
而是列出你期待的具體行為,

例如:準時回報、主動提出問題、參與團隊討論等。

2.「這位成員目前的狀況與期待的差距是什麼?」

這一步會幫助我們聚焦在「目前的落差」,
而不是陷在對整體人的情緒判斷裡。

這樣一來,
「態度不好」不再是籠統的指控,
而是可以轉化成具體可討論的行為差距與後果。

當我們不再只問「為什麼這麼差」,
而是問「差在哪?為什麼差?可以怎麼改?」
便能進入下一階段的理性分析。

 

二、四種常見成因與對應策略

透過大量課堂案例與實務經驗,
「態度不好」常見的四種根因及其對應策略如下:

錯誤的判斷會導致錯誤的對策。
例如,把系統問題當成個人問題,
就可能錯罵人,卻改不了事。

 

三、是否值得繼續投資?判斷三指標

針對個別成員是否值得後續投入改善資源,
可先檢視以下三項指標:

1.他是否曾經有好表現?

2.他是否在其他任務有貢獻潛力?

3.他是否認同團隊的方向與價值?

若三項皆是,
表示這位夥伴還有「拉得動」的可能,
可以考慮進入改善流程;

若皆非,
則應進入績效管理或制度調整的程序。

 


四、搭配設計思考,重建連結

如果是處在「拉得動」的狀態,
這時,
除了問題分析的程序外,
我們可以運用設計思考五大步驟,
挖掘問題背後的答案,提供最佳輔助。

 

一、同理:他的「態度不好」背後是什麼?

這一階段的核心是「理解」,不是「批判」。

試著觀察並紀錄:
他什麼情境下會出現這些態度?
是面對某個人?某種任務?某種時間點?

可進行一對一訪談或非正式對話,
例如:

「最近工作上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特別煩或卡住的地方?」

「你對目前的任務有什麼想法?是否覺得有點無力感?」

這能幫助你釐清:
他的態度問題,可能來自哪幾種常見情緒:

感到被忽略(我的建議沒人聽)
感到沒意義(做這些幹嘛)

感到無力(反正做了也不會被肯定)

感到失衡(覺得分工不公平)

這階段關鍵:
讓對方感受到「你想理解」,而不是「你要指責」。

 


二、定義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什麼?

你可能會發現,
問題不是「他態度差」,而是:

他對工作的價值與成效沒有感覺
他覺得溝通成本高、被否定太多次
他其實不是不想表現,
而是「不知道怎麼表現會被看見」

將問題重新定義成可處理的樣貌,
例如:

「團隊成員在例行任務中顯得消極,
可能是因為他看不見自己的貢獻與價值。」

 

三、發想:還有什麼其他解法可以試試?

這一階段不是馬上下決定,
而是開放思考。

在氣氛安全的狀態下,
建議可以邀請其他成員或他本人參與討論,
發想各種可能做法:

是否給予更明確的角色目標與價值定位?
是否讓他帶領一次小專案,重建自信與影響力?
是否安排 mentor 角色陪伴?
是否更換分工,讓他轉換刺激與心境?
是否在團隊中設計小勝任務,讓他短期內看到成效?

 

四、 原型設計:設計小幅度試驗

選擇一項簡單的行動來測試,
例如:

給他一項小型專案任務,並在完成時公開肯定
一週內進行兩次有效對話,聚焦於他的觀察與建議
設計一個「任務地圖」,清楚列出他的任務對團隊的價值貢獻,
用可視化取代主觀感覺。

活動設計要「小而快」,不要一次試太大。

 

五、測試與調整:觀察改變是否發生

經過1~2週後,回頭觀察:

他在會議中是否有更多參與?
表情語氣是否有不同?
是否更願意主動回報與互動?
是否願意提意見或發問?

也可以再次訪談或詢問他的觀察,
例如:

「最近在新的任務裡,你自己有沒有覺得有一點不同?」

這樣做的目的,
是幫助他建立正向循環經驗:

「原來我主動參與,是有價值的。

設計思考不是要你「包容所有態度不好的人」,
而是幫助你先釐清「這個人是否可教、可調整」,
以及「他之所以消極,是因為人,
還是因為制度或氣氛」。

當你用這樣的方法理性拆解態度問題:

就能避免情緒化決策(例如立刻換人)
也能建立一套可複製的團隊改變流程
更重要的是,
你讓「主動與當責」變成一種被設計出來的文化,
而不是靠運氣選到好人

對主管而言,
處理人的問題最難也是最耗心力,
但若我們願意:

把情緒變成分析
把責備變成定義
把孤軍奮戰變成共創行動

就能從這些看似棘手的「態度問題」中,
重新打造責任、信任與成長的文化。


互動留白:團隊問題中,「人」的問題怎麼解?

☐ 你目前團隊中是否也有讓你困擾的成員?
☐ 你認為他的行為背後,可能藏著什麼原因?
☐ 你想從哪一個步驟開始嘗試改善關係與合作?

第一次做的專案,沒經驗又難估時程?

 第一次做的專案,沒經驗又難估時程?
掌握這四步驟,
從混亂中找出合理節奏

從一次意外出貨事故,
看見新手專案的隱藏危機。

在一家中型生活用品公司,
行銷部主導開發一款限量贈品,
預計搭配母親節檔期推出。

這是行銷部第一次主導完整專案,
團隊成員士氣高昂、創意滿滿。

設計草圖很快拍板,
外包商也順利找到。

但問題來了,
預計出貨日為5月5日,
直到4月25日,
樣品才剛進公司,
還沒開始大量生產。

後端的品檢、包裝、物流等關鍵作業,
全卡在「還沒開始」。



最後只好倉促上陣,
導致包材尺寸不合、
物流標錯、甚至延遲出貨,
被百貨業者要求賠償、
也損及品牌信譽。

這不是不努力的問題,
而是沒經驗時,
常犯的「估錯時程」錯誤。

為什麼沒經驗,
時程就容易估錯?


剛接專案時,
大家常以為只要專案夥伴認真做、
照著To-do list執行,
就能準時完成。

但現實中,
真正導致延遲的,
往往不是「某一件沒完成」,
而是:

‧ 前一階段延遲,導致後面全部延後
‧ 忘了安排交接期與緩衝時間
‧ 沒注意到其他部門的作業時程
‧ 以為今天交出去,明天就有回覆

特別是第一次主導,
沒親自走過每一步,
更難掌握「看不見的耗時點」。

所以,
與其硬抓時程,
更需要的是一套
「拆解流程、檢查依賴、安排緩衝」
的思考架構。

四步驟,
幫你從混亂中找出合理時程:

一、先別排時程,先畫出流程圖

用最簡單的方式,
把「這個任務從開始到結束」
需要經歷的步驟列出來。

像這樣的流程圖:

設計確認(3天)→ 發包廠商(1天)→ 打樣(5天)→ 修改樣品(3天)
→ 大量生產(7天)→ 品檢(2天)→ 包裝(3天)→ 出貨(2天)

光這樣看,
好像都很簡單?

再想深一點:
「誰負責這段?」
「這段需要多少時間?」
「前後有沒有依賴關係?」

你會發現:
「設計改版」可能需要等主管審核兩天;
「打樣」需要5天;
「大量生產」還要排產線,沒這麼快;
「包裝」要等包材先到,等等。

這一步驟的重點是
「用流程圖把隱藏細節具現化」,
讓團隊能一起檢視,
找出風險與關鍵點。

◎工具建議:流程圖、甘特圖、泳道圖。

二、標記「依賴關係」
與「無法壓縮」的項目

不是所有任務都能同時進行。

只要有「非得等前一項完成,才能開始」的,
就是「依賴關係」。

比如:
「包裝前一定要先完成品檢」
「廠商要有設計檔才能開始打樣」
這些,都是無法跳過的。

而「無法壓縮」則是指:
就算你催,也無法縮短的時程。

例如:樣品寄送物流就是需要三天;
包裝人力每天最多只能包200組。

這兩類項目決定了整個專案的「最短時間」,
務必標示清楚,避免誤以為可以同時壓縮。

◎工具建議:關鍵路徑法、前置檢查清單

前置檢查清單如下:



前置檢查清單的用途與好處:

預防疏漏:在專案執行前即確認所有資源與條件,避免因遺漏造成延誤。

共識建立:透過書面確認,確保各方理解一致,降低溝通成本。

管理標準化:讓流程制度化,不依賴個人經驗。

提高效率:避免中途因資訊不足、資源未備妨礙進度。


前置檢查清單適合在以下時點使用:

1. 專案啟動前一週內,由負責人召集相關人員一同確認

2. 重大節點轉換(如從設計進入打樣)時,確保前一階段已  完成所有輸出物

3. 供應商合作前,作為雙方合約與交付依據

4. 與客戶溝通時,提升專業度與信任感

三、安排「緩衝區」與「檢查點」

實務中常見三種延遲來源:

1.跨部門溝通(如:等待採購簽核)
2.等待回覆(如:外包廠商需來回確認)
3.不確定因素(如:打樣不合要重來)

因此,合理時程不是「最理想狀況」的加總,
而是加入必要緩衝。

建議的做法是:
在關鍵節點後,安排「緩衝區」,
以及在每一階段結束後,加上「檢查點」:

‧ 檢查點:任務是否完成?
  結果是否符合下一階段需求?

‧ 緩衝區:預留時間,吸收前一階段的誤差。

◎工具建議:
 里程碑排程、滾動式規劃

產品開發里程碑排程表如下:


四、把時間「往前抓」,
不是「往後補」。

許多人排時程時的錯誤順序是:

「我們5/5要出貨→ 品檢排5/3→ 包裝排5/2→ 生產5/1開工……」

這樣的排法會導致
「所有事情都剛剛好」,
一出狀況就全延誤。

正確做法是:
「從最早能開始的日子開始安排」,
一路往後排,並提早完成,
保留緩衝空間。

像是:
「今天4/10,我們就能把設計圖交給廠商→ 打樣最快4/17回來
→ 修改樣品到4/21→ 大量生產從4/22開始……」

將任務的起始點盡可能提前,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早啟動準備,
透過提早行動爭取彈性時間。

不要等到任務快到期才驚覺時間不夠,
避免「出事了再補救」,
因為補救行為往往會犧牲品質、
增加加班與壓力,
以及因為時間緊迫無法完整執行必要流程(如品檢、回饋修正)。

這種安排方式,
才有餘裕應對突發事件。

◎工具建議:
反向時程法
最早開始日

常見誤區:
不是你不努力,
而是「估錯起點」。

許多新手專案負責人其實非常認真,
也有責任感。

但之所以最後搞得焦頭爛額,
並不是能力不好,
而是因為:

‧ 低估了「溝通等待」與「調整重工」的耗時
‧ 沒有預留檢查與修正的時間
‧ 用自己能完成的速度,當作整體速度的依據
‧ 所有人都在趕,卻還是延遲

當你沒看見「背後的流程與依賴」,
就很容易只看到「這階段快點做完」,
結果整體時程卻更混亂。

用流程圖找出專案的時間地雷

以下是一個實際範例(簡化版):

◎行銷贈品專案流程圖:

設計確認(3天)
 ↓Y
發包(1天)
 ↓Y
打樣(5天)N
 ↓Y
樣品修改(3天)
 ↓Y
大量生產(7天)
 ↓Y
品檢(2天)
 ↓Y
包裝(3天)
 ↓Y
出貨(2天)

若打樣不合格,
會回到設計修改再重打樣;

若包材未到,
包裝會延後;

每個箭頭其實都藏有風險與等待。

如果你是主管,
可以和新人一起討論流程圖與風險點;

如果你是專案負責人,
不妨每次都用流程拆解,
來幫助自己思考
「這件事應該多久做完」,
而不是只問「你什麼時候可以交」。

別讓沒有經驗,
成為混亂與延遲的藉口。

建立一套思考與排程的方法,
才是真正提升專案成功率的關鍵。

互動留白:
請試著畫出你的任務流程圖

請選擇你目前參與的任務,
回答下列問題:

☐ 我目前的任務是:

☐ 我的任務流程大致為:

☐ 哪些階段一定要等前一階段完成?

☐ 我發現最容易估錯的環節是:

☐ 接下來我會多安排緩衝與檢查點在:

☐ 我排的時間是理想的,還是有考慮現實風險?




「以前都這樣」真的沒問題嗎?三個親身故事告訴你突破舊思維的關鍵

 你有沒有曾經遇過這樣的情形?

當你提了一個改善的想法,
卻被別人一句「以前都這樣啊」輕輕蓋過,甚至連試的機會都沒有?

我必須承認,有些時候我會懷疑,
是不是自己太龜毛、太敏感、太愛多管閒事。
隨著歲月的累積,我愈來愈相信:
很多時候問題不是沒有,只是沒人說出來。

最近三個親身經歷的故事,都深深提醒我:
「不隨便接受『以前都這樣』,有時候就是進步的開始。」


【第一個故事】企業教室「播放聲音」的問題

前陣子,到一家科技公司授課。
進教室後,發現講台有設置音源線的插孔,
心想太好了,聲音應該可以從現場喇叭出來,
這樣學生會聽得比較清楚。

我照流程插上音源線,發現聲音仍然從投影機傳出,
那是一種單音、扁平、缺乏臨場感的聲音。
我試了幾種電腦設定都沒有改善,

請教現場的HR。她聽完後笑笑說:
「老師,我們一直都是這樣的,
其他老師也沒說什麼耶。」

接著,她找來資訊人員協助。
資訊人員也說:「這個系統用了好幾年了,從來沒有人反映過這個,
我覺得這樣沒什麼問題啊。」

我心裡有些掙扎:是不是我太講究了?
會不會讓人覺得我在挑毛病?

最後我還是覺得,既然今天是我來授課,
聲音清不清楚攸關學習品質,那我至少應該試試看。
我再次檢查接線,研究音源路徑,
最後終於讓聲音成功地從現場的擴音器中播放出來。

聲音從教室還場喇叭出來那一刻,
HR對我說:「哇!老師這樣調整後,真的差好多,
聲音變得很立體,而且後面的人也聽得一清二楚!」

她的反應,讓我鬆了一口氣,
也讓我再次體會到:有時候,
不是別人沒遇過問題,而是有沒有願意多去試試不同的解法。



【第二個故事】差點讓公司多花幾萬塊的線索

每年都會到這間家全球500大企業上課,
七月我來授課時一樣照慣例連接投影機,
卻發現畫面一直閃爍,有時甚至整個黑掉。
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我以為是我電腦接觸不良,
一些方式後,最後用膠帶固定線路,儘量不去碰動設備

讓整天課程順利進行。


接下來在其他幾家公司授課時都沒有出現這種狀況。

本週五再次來到這家績優企業,

一接投影幕畫面出不來,就算接到了也一直閃
我拿起自備一條品質較穩定的HDMI線想來試試看。
問題是,他們原有的HDMI線是走內管線,
換線似乎不是那麼容易。

我找了一下線路的接頭,
拆開桌面抽屜下方的板子,找到與主機連接的原始接口,
重新接上我的線,畫面立刻穩定了,閃爍的問題也消失。


負責的行政同仁告訴我:「其實有很多老師都和我們反應投影機不穩定
我們本來都以為是投影機壞掉,最近正考慮是不是要整台換掉,
結果居然只是線的問題?」

我笑著回答:「這條線大概三百塊而已,還是我送你們!」

他們也笑了說:「老師你不用幫我們出啦,
以我們的營收,我們自己去買一條新的沒問題!」

 

這讓我再次感受到:如果不深入一點去追原因,
我們可能會為錯誤的問題,找錯誤的解法,甚至花冤枉錢。


【第三個故事】社區財報的潛藏漏洞

內人這一年擔任我們社區的管委會事務。
擔任的第一次開會,在委員們希望我們提出一些想法後

我便提出幾個為社區好的做法及建議,並表示我願意來處理。

一開始,一位在管委會資歷非常多年的委員(前主委)表示:
「我們以前就是這樣做的,大家也都沒說什麼。」

這句話我聽了也能理解,畢竟大家都是志工性質,
過去的制度運作起來也沒出大問題。

我還是忍不住想:如果我們可以把資料整理得更清楚,
決策不是會更有依據嗎?

回家後,我們整理過去五年的社區財報資料,
發現一些項目的支出明細其實可以更透明、精簡,
身為監委的內人很細心地把財務報表做了彙整,
我重新用圖表呈現出資金流向與異常支出,
並和其他委員們說明可能的改善方向。

出乎我意料的是,當我們把報告放出來時,
過去那位覺得運作都很好的委員竟然點頭說:
「啊,這樣整理真的比較一目了然,
我們之前其實有些支出是混在一起,看不太清楚的,
謝謝你們幫忙。」

我們沒有「打掉重練」,也沒有強推改革,只是多花一點力氣,
讓過去的資料說話,用可視化的方式,讓問題自己浮出來。

 

那一刻,我更確信:
「堅持不是為了唱反調,而是希望讓事情變得更清楚、更有效率。」

 

每一次的經驗,都讓我更深地體會:

「沒人反映」不代表「沒問題」
很多問題只是沒人有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敢說或不想說。
但不說,不代表它不存在。

「以前都這樣」只是習慣,不等於最適合。
傳統的做法未必不好,
只是世界改變很快,需求也在變,
不試著更新,就容易跟不上。

問題有時不是成本高,而是觀念卡。
很多解法不是要花大錢,
而是需要多一點觀察與行動的勇氣。


不只是改善技術,而是改善思維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當初我選擇沉默、選擇妥協,
那些聲音、畫面、數字,
也許就會繼續模糊、閃爍、失焦下去。

然而當我們願意花一點時間,
試試看、問問看、堅持一下,
不只是眼前的問題被解決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打開了讓系統變得更好的那扇門。


提醒自己,
別讓「以前都這樣」成為我們不前進的理由,
讓每個當下的選擇,成為通往更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