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危機到轉機:學會問題分析與解決的關鍵思維!

週六迎來首次外訓上課,觀望很久的一堂自我提升課程。

上完陶育均老師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課程,
我對如何有效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並找到解決方案有了全面且系統化的理解。


這堂課程不僅提升了我的實務技能,
也改變了我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
讓我體會到「危機就是轉機」的真正意義。

「原來我以為的問題,卻最不相關的。」


核心學習內容與收穫

1. 重新定義問題:從現象到本質
課堂上,陶老師展示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案例——
如何讓便利貼平整貼合白板,
並引導我們將焦點從表面現象轉移到問題本質。

這讓我領悟到,不應僅僅停留在抱怨或觀察現象,
而應深入思考:

  • 現象的根源是什麼?
  • 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透過 5W2H 描述法與連問 5 Why 技巧,
我更清楚問題的本質如何決定解決方案的方向。

2. 工具與方法:化繁為簡的實用技巧
陶老師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工具與系統化流程,
包括魚骨圖、親和圖、樹狀圖等。

特別是在討論流程改善計畫時,
我首次運用「魚骨圖」呈現出完整的邏輯脈絡,
不僅獲得同事們的認可,
更讓異常討論更高效且富有結構性。

這些工具的實用性,
讓我在工作中更加自信地應對複雜問題。

有些工具到了上完課才真正知道怎麼使用,
以前都學習皮毛,亂用,難怪成效不大。
🤣🤣🤣

3. 改變思維模式:以終為始,從目標出發
課程強調「以終為始」的思維,
啟發我在面對問題時,
不急於尋找答案,而是先清晰定義目標,
再制定決策與對策。

這讓我重新審視過去的工作計畫,
進一步梳理和完善目標與邏輯,
最終讓方案的執行更加聚焦。


4. 提升格局:看問題的高度、深度與效度
陶老師分享的「格局三度」特別啟發人心:

  • **高度:**從全面的視角看待問題,避免用現象解釋現象。
  • **深度:**運用連問 5 Why 探尋問題的本質,找到真正的根因。
  • **效度:**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方法,追求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這讓我學會從戰略高度分析問題,
並在制定解決方案時兼顧長短期效果,
真正實現從「應急解決」到「結構化解決」的轉變。


個人心得與啟發

這堂課程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學習,
更是一場思維的重塑。

過去我習慣於快速解決表層問題,
而忽略深入分析的過程。

但現在,我學會在工作中設立更明確的目標,
並透過工具與系統化的方法找出根因。

此外,我也計劃將這套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無論是解決家庭問題,還是規劃個人目標,
以及新單位的挑戰,都能受益良多。


下一步行動

1. 將課程所學內化到日常工作中:

  • 重新梳理現有新單位面臨的問題,
    運用 5W2H 與魚骨圖分析問題。
  • 在團隊中引入結構化討論工具,
    提升效率與溝通品質。

2. 建立個人問題解決資料庫:

  • 記錄不同案例的分析過程與解決方案,
    逐步優化自己的問題分析能力。

3. 培養問題解決的長期格局:

  • 不斷練習「以終為始」與「追求本質」,
    提升面對複雜問題時的全局視角。



結語

問題分析與解決是一門終生受益的能力。

陶育均老師以實務經驗結合系統化的教學方式,
讓我在短時間內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我堅信,只要持續運用並精進這套方法,
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
皆能將每個危機化為成長的轉機!

本文出自 郭俊村


流程改善思路,做好 目標管理

 流程改善思路,做好 目標管理


認真的日子總是過得特別快!

等了一年的 #流程改善 課程結束了 ✔️

 

✒️ 流程改善思路

運用 PDCA

設定目標、訂計劃、

執行中找出問題癥結點,

然後制定改善策略,並再次執行;

確認改善效果,找出 防呆機制……

 

逐步將 SOP 標準化,

將有可能發生的問題 制定管理預防策略。


 

✒️ 流程改善 5 大步驟

流程規劃

執行改善

優化決策

沙盤推演

改善效益

 

這次課程從 育均老師的教學

Demoday 同學的分享 中,

我發現接下來有許多 流程改善計畫

需要好好擬定了 😚

 

🌟 這兩年來,我上了育均老師一系列課程,

「設計思考敏捷力」、

「專案管理」 「流程改善」,

可說是 開了自己的眼界!

 

老師 快節奏 不失幽默 的上課方式,

確實幫助我加深印象,

而且還能 輕鬆運用在生活中。

 

一直以來,

工作環境的步調都不算快,

但從 育均老師身上 更感受到

自己的步調簡直像 樹懶 🦥 😂

 

對我來說,這是 很大的激勵,

所以每當自己 無力、不想動 時,

來上育均老師的課,

總是會再次 電力十足 ⚡️

 


#以終為始

這堂 #流程改善 課程,

正好讓我回顧這一年,

並為 明年擬定改善策略,

做好 目標管理 🎯


推薦學習
https://futuretalent.pse.is/process_taoyugin

從看不到後腦勺到洞悉盲點:餐飲高手的問題解決修煉之路

 《再優秀的人,也看不到自己的後腦勺》

這句話出自陶育均老師在《高手私房話》裡的一句箴言,
如今已被我收錄在酒姨誌中。

這句話讓我深刻體會到,無論多優秀的人,
都難免會看不清自身的盲點。


餐飲營運每天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需要解決,
有些是短期應變的緊急處理,也有些需要長期調整的矯正措施。

在上半年度與夥伴們面談時,
我突然發現:

夥伴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其實是一項需要不斷培養與訓練的技巧。

 

透過經驗累積確實可以有所進步,
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問題背後的分析來預防未來發生同樣的問題,
並找出真正的癥結點。

正因為如此,
我開始留意並尋找問題解決相關的課程。

 

巧的是,
CXO
正好推出了陶育均老師的直播課程,
同時Jerry也在《高手私房話》Podcast節目裡採訪了他:
EP52
《掌握問題解決的精髓》,

談到如何讓問題分析能力成為你的性格特質。

CXO隨後也開了實體課,
我便立即報名,滿心期待。為了準備這堂課,

我還把Podcast上的陶老師專輯聽了一遍,當作課前的預習。

 

儘管前一天台中新品牌的開幕活動從早忙到凌晨兩點多,
活動結束後,我把營運交給Yvonne處理,
便搭上高鐵,帶著宿醉疲憊的身軀趕回台北上課。

 

我心中清楚,
支持我的是對學習的熱忱、渴望和尋求解方的快感,
以及希望如何將學到的知識內化,進而影響思維、行為與結果!

課程一開始,老師直接切入主題:
「如何定義問題?」

他提到,應該從我們「想達成的目標」出發,
而不是一開始就著眼於解決方案。

許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問題其實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
若是問題沒有定義清楚,很可能會帶領組織走偏,
甚至花費大量時間解決錯誤的議題!

 

特別感謝第五組的同學們,
他們選擇了我現在公司團隊所面臨的問題,
讓整堂課都能圍繞這個真實案例,
與我一同思考解決和優化的方式。

整堂課下來,
陶老師對於時間、空間、色彩、規格、燈光、聲音的精準掌控,
甚至連便利貼的撕法都精心設計,
讓我深感佩服。

這八小時的課程像是一場精彩的演出,
也讓我被陶老師獨特的教學模式深深吸引。

隔天,
我立即在半年度的總部營運主管會議上與大家分享了課堂中的心得,
並實際演練了操作課堂上所討論的問題。

我們一起理清了真正的主因和核心問題,
接著擬定了具體的對策目標,還列出了長期的改進指標。

當具體的對策目標寫出來時,起初確實覺得有些遙不可及,
但按照老師教的步驟,逐步分析、條列並規劃,
大家集思廣益訂下的小目標,
最終促成了《值班經理加速器》的專案。

對於接下來的執行與成果,我充滿期待!

非常感謝陶育均老師,
也感謝CXO的實體課,還有第五組的同學們,
當然還要感謝我的營運主管們,
願意一起學習新方法來解決深層問題。


本文出自 TOASTERiA CAFE  CEO  張琇茹

從台積電的成功祕訣,學習如何設計以客戶為核心的顧問模式

台積電辦運動會當天創辦人張忠謀先生表示

"2024年又是破紀錄的一年;然最嚴峻的挑戰就在眼前"

這句話同樣也對自己說"在這樣的環境中,期望繼續發展,再創奇蹟"


台積電的商業模式是以從「客戶」定義商業模式,而非從「產品」

策略第一是「滿足客戶需求」

提供客戶可超越對手、或至少與之匹敵的技術與設計、

與客戶建立良好關係

 

從台積電的商業模式來看,

企業顧問可以設計類似的客戶導向商業模式,

以解決客戶的特定需求;協助企業或學員成長和提高競爭力。


從「客戶」出發,而非「服務」

洞察客戶真正需求:

深入了解客戶的痛點和需求,

提供解決方案,而非從顧問服務的現有模式出發。

從台積電的成功祕訣,我思考了以下設計以客戶為核心的顧問模式

 

.以客戶需求為核心

從客戶的痛點和挑戰出發,

設計定制化的顧問方案,競爭優勢分析

管理工具及數字化解決方案

提供讓客戶脫穎而出的策略建議。

 

.彈性服務模式

快速響應客戶變化,

在溝通與服務的流程上保持靈活,

提供靈活與可負擔的服務

如按需或成果收費,設置多種溝通渠道,

降低顧問服務門檻。

.高效與高品質

精簡流程,縮短執行周期,

效率導向的服務

設計一套能夠快速產出價值的流程,

縮短從問題診斷到方案執行的周期,

建立高標準的服務流程,

都具有一致的高品質,有可追溯過程和結果安排,

確保每次服務的可靠性和品質。


.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通過增值服務和多樣化溝通,

強化顧問與客戶的長期互動。

在顧問項目完成後,提供持續的增值服務

協助客戶分析競爭環境,並提供創新協助,

讓客戶保持市場競爭力。

加強顧問與客戶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

 

.一站式解決方案

提供從問題診斷、策略規劃到

執行落地的一站式顧問服務,

讓客戶在單一窗口即可獲得全面支持,

透過這種客戶需求驅動的商業模式,

減少客戶尋找多方管道的時間與精力。 

透過以上客制化解決方案:

根據特定需求,設計專屬的顧問方案,

而非一套通用的顧問服務,

確保每位客戶都能得到

符合解決痛點需求的支持。

這就是我從台積身上學習到可以應用在企管顧問上可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