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會議一秒變冷場:當利害關係人故意卡關,你該怎麼辦?》

 

如何看懂阻擋背後的動機,避免專案卡死在會議桌上

公司正在推動一個跨部門的
「會員系統改版」專案,
小偉擔任專案經理。

專案時程非常緊迫:
必須在兩個月內完成資料串接,
好讓行銷部能趕上年度檔期,
利用新系統進行分眾投放。

週三下午的專案會議上,
小偉提出下一步需求:
行銷部門需在五個工作天內
提供一份會員屬性清單
與對應規則,
才能進行第一批欄位的匯入。

然而,行銷主管 Rita 當場反對:
「不可能!
我們團隊正全力準備周年慶活動,
臨時加這個任務只會打亂節奏。
時程至少要往後延三週。」

話音一落,
會議室陷入尷尬沉默…

財務與客服部門的同仁也在場,
但沒有人接話,
氣氛瞬間凝結…

「這樣的會議情境,
你是不是也經歷過?」

小偉不是第一次遇到阻擋,
他知道 Rita 並非不懂,
而是擔心專案影響既有活動、
分走團隊資源,
甚至為失敗背鍋。

這種「利害關係人刻意卡住」
的情境,
對上班族來說再熟悉不過:

你不是沒準備,
而是準備一上桌,
就被迫按下停止鍵。

現在我們就以小偉與 Rita 的
拉鋸為主軸,
細說如何看懂阻擋背後的動機,
並用一套可操作的三步驟,
把衝突從對立拉回到共創。

為什麼對方「故意卡」?
你看到的對立,
多半是設計沒想夠

多數人遇到反對,
第一直覺是「他就是不配合」。

但在專案場景裡,
阻擋往往有跡可循,
常見來源與表徵如下方:
(可以對照你現在的專案) 

一、常見阻擋來源(動機面)

.資源競合:
擔心人力、預算與優先級被專案「抽走」;
既有KPI受影響(Rita 的主要顧慮)。

.風險責任:
害怕新流程失敗導致負評或黑鍋
(例如資料錯誤、活動失敗)。

.認知落差:
對專案目標、邊界與影響範圍不了解,
因不確定而防禦。

.參與感不足:
覺得方案是「別人決定」,
容易採消極抵制。

.權力/聲望:
擔心權限被弱化、話語權被越過
(例如直接找她的部屬配合)。

二、阻擋的行為表徵
(你在會議上看到的樣子)

.拖延戰術:
要求更多資料、更多會議、更多前置條件,
時間一路後延。

.標準移動:
今天說A,明天說B,
讓團隊無所適從。

.場上反對、場下支持(或相反):
公開場合踩煞車,私下又說理解。

.轉移焦點:
從眼前決策不斷跳到其他議題
(先談品牌調性、流程文化……
就是不回到當下決策)。

三、對專案的實際風險
(為什麼此刻必須處理)

.假共識:
會議聽起來同意,實務上沒人動。

.需求蔓延:
為了安撫反對,無限制讓步,
導致期程與範圍失控。

.失去時機窗:
錯過聯動檔期或年度預算,
專案價值受損。

.團隊士氣耗損:
一線成員看見「反對比努力更有用」,
後續推動難度倍增。

多數阻擋是
「資訊、資源、責任分配」
沒有被設計好,
而不是單純的「人不好」。

因此,
解法不是吵贏,
而是把設計補上。 

三步驟解法:從對立到合作

步驟一:

畫出利害關係人地圖,
先界定「誰、為何、影響多大」

先把人與動機攤開,
不要在腦中「假設」。

以下是小偉當時整理的版本:

利害關係人影響力支持度主要顧慮/利益你要的行動你的對策
行銷主管 Rita檔期被擾動、團隊超載、結果不確定5 天內交付欄位清單與規則提供替代選項、分批、保障活動不受影響
IT 系統技術風險、回溯成本依時序完成欄位串接清晰驗收標準、風險緩解清單
客服工單暴增、話術混亂進版前取得 FAQ提前提供腳本、漸進式發布策略
財務成本與效益核准臨時外包/工時量化收益、給 Rita 帶來好處

關鍵不是把表格做美,
而是辨識「關鍵阻擋者」
與他真正的顧慮。

對小偉來說,
Rita 的阻擋動機並不難理解:

她擔心
「現在配合你,活動會失控,
成敗卻算在她頭上」。

因此,
解法必須讓她看到:

風險被妥善包住、
資源不被掏空、
且她的成績不會被專案吞沒。

也許你可以這麼做:

.先私下訪談1-2位對Rita熟悉的人,
驗證你的理解是否正確。

.用「如果我是她,我在乎什麼」
替代「她怎麼這樣」。

.把地圖變成你的會議準備清單:
每個人至少有一個「行動對策」。

步驟二:
用對話框架把對立變選項
—STAR對話+雙選提案

當面臨公開反對,
靠情緒與立場對撞通常只會更僵。

下面是小偉實際採用的對話結構(STAR),
你可以直接套用在會議上:

S(Situation)情境重述
「目前會員系統改版的里程碑是
兩個月內完成第一批欄位串接,
才能在周年慶前做分眾投放。」 

T(Task)任務說明
「因此我們需要在五個工作天內
拿到行銷的欄位清單與對應規則,
IT才能先做欄位 mapping。」

A(Acknowledgement/Action)
承認顧慮+提出可行行動
「我理解你擔心團隊被抽走人力、活動受影響。
為了把風險降到最低,
我準備了以下兩個選項:

選項一:

分批交付,只先提供三個關鍵欄位
(性別、近180天消費、品類偏好),
IT可以先做串接,其餘欄位在活動後補。

選項二:

我們提出一位專案助理在兩週內
支援行銷資料整理,
並承諾在你既定時程內不新增額外需求。」

R(Result)結果預期+保護欄
「這樣做可以讓周年慶如期進行,
同時不耽誤會員改版的時程。

若任何一個欄位導致活動風險,
我們保留立即回滾的機制,
並由我向贊助人承擔決策責任。」

這段話把衝突從「要不要配合」
轉為「怎麼配合風險最低」。

幾個細節很關鍵:

.承認對方顧慮(而不是辯解),先送上「理解」。

.一次給出兩個現實可行的「雙選提案」
(分批/資源支援),讓對方有控制感。

.說清楚「保護欄」:
回滾機制、責任承擔、範圍不外溢。 

【案例進展】
Rita 當場仍不鬆口,
但她願意回到「選項」上討論,
最後傾向選項一(分批),
並要求把「不新增額外欄位」寫進會議紀錄。

這已經是從對立轉入討論的關鍵拐點。

也許你可以這麼說:

.「我不要求你今天就答應,
我只要我們先完成一個最小版本,
確保活動不受影響。」

.「把對你團隊的影響降到最低是我的責任,
這裡有兩種做法,
你覺得哪個比較可行?」

.「如果這樣安排,
你最擔心的三件事是什麼?
我來一一加上保護欄。」

步驟三:
雙軌策略:一手推進、一手經營
讓專案不至停擺

就算會中獲得口頭同意,
阻力也可能在實務落地時回流。

因此,第三步是「雙軌策略」:

推進軌與關係軌同步進行。

【推進軌】(把動起來寫進機制)

.分批上線與灰度發布:
先三個欄位,驗證正確性與影響,再擴充。

.決策與變更紀錄:
把「分批、回滾、責任歸屬」
寫入《決策紀錄》與《變更控制單》,
避免日後反悔或責任不清。

.成效指標與時間框:
明確寫下兩週內要看到的成果與衡量方式
(例如:分眾開信率、投放轉換率、客服工單變化)。

【關係軌】(讓阻擋者有參與感與安全感)

.一對一溝通:
會後24小時內與 Rita 私下會談,
確認她的顧慮被正確記錄,約定聯繫窗口。

.給足舞台:
在下次里程碑會議由 Rita 報告分批策略的進度,
讓她不是被動承受,而是共同主導。

.交換籌碼:
專案提供一名助理支援資料清理兩週,
換取行銷端兩個欄位提前交付。
寫進《Give-Get清單》。

【案例進展】


兩週後,三個欄位準時串接,
行銷拿到第一波分眾名單,周年慶活動照常。

客服工單並未暴增,
Rita 在會議上主動分享了「先小後大」的好處,
並同意在活動尾聲補交第二批欄位。

專案沒有炸裂,
關係也沒有破裂。

簡單整理我們上面提到的工具總覽表:利害關係人阻擋的應對架構

階段 工具操作重點目的
前期分析 利害關係人地圖 評估影響力與支持度找出關鍵阻擋者
衝突現場STAR對話法情境重述、承認顧慮、提
出方案
降低對立、轉化合作
推進策略雙軌策略一手推進、一手經營關係讓專案不至停擺

重點:

.提升一層,點出
「阻擋不是敵人,而是系統設計的提醒」。

.讓讀者明白:
與其抱怨利害關係人難搞,
不如用設計與工具吸納顧慮。

小偉後來發現,真正改變局面的,
不是「說服 Rita 」,
而是「用設計解決 Rita 的顧慮」。

「下一次你面對阻擋,
不要急著爭辯,
先拿出地圖、對話框架,
看看能不能把衝突轉成合作。」

反思問題:

.你專案裡的「Rita」是誰?

.她阻擋的動機是什麼?

.你能不能用
 利害關係人地圖+STAR對話+雙軌策略,
 把她從反對者變成合作夥伴?

互動留白:

✎ 寫下你最近一次遇到的
  「利害關係人阻擋」情境。

☐ 這個阻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資源衝突/風險顧慮/溝通不足/其他)

☐ 你打算用哪個方法來處理?
 (利害關係人地圖/STAR對話法/雙軌策略)

#2025年1/24公開課程報名: 專案協作與利害關係人管理

佑鈞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