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海洋垃圾」這種超乎極限能力的問題,我們可以怎麼辦?
面對超乎極限能力的問題時,
我們除了運用「問題分析解決」,尚須加上「影響力」來拆解,
一步步尋求適當的行動策略。
譬如我們知道目前無法直接消除全球海洋垃圾,
仍能思考如何以階段性與可控範圍的方式進行有效行動。
以下為幾個階段的思考邏輯:
🌍 一、重新框架問題:從「無法解決」到「可影響」
全球性的海洋垃圾問題看似巨大且難以解決,
但可透過拆解成具體且可行的子問題來逐步處理。
原始問題:全球海洋垃圾過多且難以消除,可拆解子問題為:
1.如何減少本地化垃圾進入海洋?
2.如何推動社區參與清理?
3.如何教育大眾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
這樣的分解可以將「全球性問題」轉化為「具體可執行的行動」。
🔵 二、影響圈與關注圈分析 (Circle of Influence)
史蒂芬·柯維的影響圈模型有助於理解應該專注在哪些行動上:
1.關注圈
(Circle of Concern):全球垃圾總量、國際政策、海洋生態危機
2.影響圈
(Circle of Influence):校園或地方社區的垃圾減量倡議
3.控制圈
(Circle of Control):個人減塑行動、參與淨灘活動
✅專注於可控制與可影響的行動,減少對難以控制的環節的無力感。
📊 三、系統性思維拆解
(System Thinking)
海洋垃圾屬於複雜的「系統性問題」,可用系統性思維拆解。
1. 根本原因分析 (5 Whys )
為什麼海洋垃圾這麼多?
→ 因為人類丟棄大量塑膠垃圾進入河流與海洋。
為什麼人類會丟棄大量垃圾?
→ 因為缺乏適當的廢棄物管理與回收系統。
為什麼缺乏適當的管理?
→ 因為法規執行不嚴格且資源不足。
為什麼法規執行不嚴格?
→ 因為政府與公眾對問題的認知不足。
為什麼認知不足?
→ 因為缺乏系統性的環保教育與宣導。
2.槓桿點 (Leverage Points):
(1)高效影響點:教育、政策改變、產業轉型
(2)低效影響點:單純清理垃圾 (症狀處理)
3.系統回饋回路:
(1)正向回饋:垃圾減少 → 生態改善
→ 更多支持環保行動
(2)負向回饋:垃圾增加 → 生態惡化
→ 更多資源投入處理
🎯 四、可行的行動方案與策略,針對不同層級的行動策略:
1. 個人層面 (Control Level)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 (自備環保杯、餐具)、支持環保產品與品牌
參與淨灘活動、社群與學校層面 (Influence Level)
推動校園「無塑校園計畫」、舉辦環保教育講座與工作坊
組織定期沿岸清潔行動…
2. 政策與企業層面 (Concern Level)
倡導政府立法,如「禁塑政策」、「垃圾徵費」
促進企業落實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
推動回收經濟,如寶特瓶回收再利用
✅ 關鍵策略:
教育提升意識 → 長期影響
政策與法規推動 → 系統性影響
技術創新與合作 → 促成資源優化
🧠 五、如何面對「無力感」與心理挑戰
當面對難以短期解決的問題時,容易產生「無力感」。
這時可設定具體且可衡量的目標有助於維持行動力:
如:「在一年內完成 5 次校園淨灘活動並減少塑膠使用 30%」
1.慶祝小成果:記錄並分享每一次行動成就。
2.強化團隊合作:透過共同參與,減少孤軍奮戰的感受。
3.尋找正向案例:學習成功案例,如「荷蘭 The Ocean Cleanup 計畫」
4.專注於長期變革:理解環境改善是漸進過程。
✅ 六、總結:如何面對「超乎極限能力」的海洋垃圾問題?
1.重新框架問題:從全球性危機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子問題。
2.運用影響圈:專注於個人與可控行動,擴大影響範圍。
3.系統性拆解:釐清根本原因與槓桿點,避免只處理表面問題。
4.行動策略:從個人、社群到政策層面,逐步推動改變。
5.心理應對:透過階段性目標與團隊合作,克服無力感。
「即使改變無法一夕之間完成,
然每一個小行動,都是改變世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