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都可以學習的做計畫心法-PDCA


本文轉載: 李沿澈臨床心理師【普通人都可以學習的做計畫心法】

不久前,去上了陶育均老師的PDCA課程。
PDCAPlan-Do-Check-Act的縮寫,是常用的的管理技術。
原本上課的動機是希望可以學習安排計畫的能力,
畢竟對我來說,這是件困難的事情。
自己嘗試也是可以,但可能要花費很多時間在摸索,
這次則是直接向學長推薦的老師學習。

上課前,與朋友聊到做計畫的困難,說寫論文時都是毫無規劃,
閉著眼前進。他說他也是矇著頭做,然後把自己逼死。
後來是伙伴手把手的教他,從設立計畫開始,
每週檢討,到先做再來調整計畫的嘗試等等。
我們就一邊取暖,一邊讚嘆會做計畫的人有多麼厲害。

去上課之後才知道,哇,原來我們知道的片段,
通通在老師上課的內容裡了,而且是一整套的、有充分的邏輯串成的。PDCA之中的分析問題、設立目標、執行方案、
檢核方法、後續調整及行動,都有各自區分的模組可以使用。
另外針對開始行動的困難、決策時考量的思路也都有重要的提醒。
有這麼神嗎?我會不會講得過於浮誇?
這些會不會本來就知道一二,只是沒有去做?
我跟另一個朋友聊過去設立短期計畫的經驗時,
他說:「其實你很會呀!」嗯,他人真的很好。()

或許,我們都有基本做計畫的能力,只是有沒有練到足夠因應挑戰,
沒有具體的模組化,所以很難複製跟調整。
就像嬰兒是個天生的統計學家一樣,嬰兒在學習語言時,
會自動歸納出環境的規律。我們也都自然地形成一些大腦裡的架構,
只是隨著挑戰越來越大,原本的快捷策略已經不足以解決問題了。
我們需要更多前額葉的幫忙,
這個負責監控、計畫、抑制的大腦區域;
也需要更好的大腦模組,以有系統的方式來因應更複雜的挑戰。

《刻意練習》這本書說,普通人經過適當的訓練也可以成為專家,
只要有意識的大量練習,以及學習、應用及不斷調整的腦內模組,
加上專家的督導。
PDCA就是個可以用的模組系統,
比起自己摸索,跟專家學習並接受督導就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了。

我想這套方法會對大多數學員有效,那剩下的呢?
是不是有更多個人化的議題在影響?
那,有沒有我們臨床心理師可以介入的地方呢?
像是針對個人注意力的特質,如果是持續性不佳,
那可能再細分到適合個人的任務長度;
如果是容易分心,是否可以協助減少環境干擾。
如果是太焦慮的個性,可以先協助做適當的放鬆練習嗎?諸如此類。

在進一步分享及協助他人之前,
需要的是經由大量的有意練習去熟悉PDCA
自己不熟悉、沒有經歷過,很難教別人呀。
那第一步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得克服拖延的問題。
對岸心理學者劉嘉上次在直播中給了我們一些提醒,
他說,靠意志力沒用、他人的指責也沒用、自責也沒用,
而唯一有用的,就是行動。
這不是廢話嗎!對,他也如此自嘲。

我還記得對PDCA的好奇心,以及上完課覺得有趣的感受,
這是我可以用的寶貴第一步。
初步可以把任務分成小目標,方便獲得小獎勵,
也是獲得自我效能感。PDCA裡面的各位小模組,拆分目標的方法,是不是可以用了呢。
實質獎勵以外,同儕的鼓勵可作為社會性的酬賞,
我不斷放話要再跟同學分享,也在利用這個壓力或酬賞。
利用每次一開始意志力還夠時,優先解決困難的,
想到陶老師的青蛙比喻了嗎?
還有減少完美主義,
我想到的是要先廣再深,利用少數元素掌握大部分目標及效益。
最後,需要養成習慣,如果可以依附、嫁接在舊習慣上,
養成新習慣會再容易一些。到了一步,個人的信念的影響就很大了。
上課的另一個大收穫,就是見識了很多神人。
他們的強烈信念,像是環保、有效教學、追求自我成長等,
都讓他們展現出強烈的衝勁,而且還加上不斷學習和練習的苦工。
作為一個普通人,與神人當然有很大的落差。
記得上課時,我們在小組任務上卡關,向老師求救,
老師迅速地發現關鍵並解決了我們的困難。
這是因為老師的PDCA腦內模組已經熟練且自動化了。
我們在使用上會很吃力,是因為每一個模組可能都是陌生的,
要耗費大量的工作記憶,就像消耗掉大量電腦記憶體一樣。
但我們可以藉由不斷練習熟練模組,藉由不斷的Check的循環,
修正模組的執行正確率,逐漸向正確的自動化運算,
也就更可以掌握整個PDCA系統。
沒有行動就什麼都沒有,都是空的。就開始試看看吧,
Act開始也可以呀,反正是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
從覺得好玩開始,然後是同儕協助以及自我激勵,還有養成習慣。
養成習慣至少要21天,設立可行目標有助於習慣維持,
記得三步策略嗎?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有刻意的練習、足夠投入及檢核機制,
還是可以學會的。   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