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強化工作效能、優化生活品質卻任性不計成本的精彩好課



熟悉卻陌生的PDCA
在公務機關編撰教材,行政管理知能課程必定會提到「PDCA
計畫(P)、執行(D)、檢核(C)及行動(A)的迴圈。
當時很是納悶,PDCA四個字聽起來很有道理,做起來也是一般常理,
但這麼簡單的四字訣,說盡人生大道理實際用時卻沒條理,
想說就是一般的呼口號罷了。
適逢周遭朋友熱烈討論「鬼速PDCA」這本書,
當聽到誠一醫師揪團要上「PDCA工作術」時便手刀報名,
是時候解開心裡之謎了!

生活無處不PDCA
從課堂舉例、書上所讀才恍然大悟,原來生活中無處不PDCA
PDCA不僅可以讓你對症下藥,針對問題提出關鍵指標及解決方案,
更能在執行之後透過時時檢核及調整的回饋機制遞迴逐步改善,
使你高效工作;
生活上,舉凡養成習慣、改正惡習、調整自己的心態、上課學習,
甚至是把妹,都可以使用PDCA來事半功倍。

課堂中,陶育均老師透過精彩的活動設計,豪華不計成本的教具排場
(嚴重懷疑老師規劃這堂課時真的有針對成本進行PDCA嗎?),
讓我們透過小組共學逐步完成PDCA的操作流程,
真實感受到每一個步驟的執行秘訣在哪裡;
老師甚至讓我們小組自設問題,親自進行一次團體的PDCA
讓我們透過腦力激盪檢討成因、籌劃對策,
讓原本困擾我們的人生或是工作上的難題,
帶著小組共同完成的錦囊妙計回去,
如果不是生活中就力行PDCA的職人,
曾經碰過各領域PDCA的難題的經驗豐富者,
是很難有自信又大膽如此設計課程的。

如果您仍然不相信,PDCA不只是高效工作術,
也可以用來增進生活品質的話,
不妨來看看我們這組選的團體題目-如何持之以恆養成運動習慣!
不僅生活化,而且是每個人一聽到這個問題,便點頭如搗蒜般地認同,
這是一個多麼困難的人生課題!

計畫(P)運動
由於我從去年開始便開始減重,
其中一個關鍵因子便是要持之以恆養成運動習慣。
經由身體力行後,也有一些成功及失敗的心得,
加上同組也有幾位同學也都對運動有研究,
老師說,計畫階段找問題,也可以透過檢核過往經驗著手,
對照我們這組在找問題、找出關鍵影響因素時頗為迅速,
有一部份是因為有經驗共鳴。
而在這個階段,老師使用很多問題分析及創意思考的技術,
協助我們發想問題,以協助我們訂出關鍵績效指標(KPI)。
這部份我覺得訂定一個好的績效指標非常重要,關鍵績效指標不只是具體可操作而已,也不是只要量化有數字就好,
要能透過「定量」來「確質」,應該盡量訂定「成果型指標」,
而非「過程型指標」。

執行(D)運動
執行看似簡單,事實上就像老師說的,
「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知易行難。
而這部份的成功關鍵,
一則是在前面計畫階段必須要找出關鍵影響因子,對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
另一則是善用心理效應,將看似遙不可及的願景、夢想,
依據流程、依據性質面向等方式進行拆解,再轉化為許多的待辦清單。
懶人如我,更喜歡那種列出檢核表、清單後,
毎執行完步驟便一個一個槓掉的爽快!
這種「小確幸」的正向回饋,可以起一個很好的激勵作用。
但要如何做出好的檢核表呢?
要如何將「解決方案」具體化為多個「TODO」清單?
我認為有兩個重要面向,
第一個是化整為零,就像我們的方案是
「每週3次每次30分鐘的核心肌群運動」,
那就再化約成「我要選週一、三、五晚上運動」、
「選一家下班之後比較近的健身房」等;
第二個重要的事情是,「TODO」是否夠完整具體,
判斷的關鍵便是看能不能將這些待辦清單寫在行事曆上。
在所有影響因子中,看似無關,但實際上可以有很好的激勵作用,
持之以恆的關鍵因素,便是老師在課堂上也提到,
我們小組討論的方案三「每週社群分享成果加上獎懲機制」,
透過臉書逼自己持續不間斷的po文,便可以逼迫自己養成習慣,
爾後習慣成自然,不僅自己更能堅持,還能擴大感染影響更多的人加入。
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是如此。
一開始我安排自己的運動時間,是機關下午三點二十分至三點四十分,
有一個比較長的休息時間,
這個時間主要是讓來受訓的學員做些運動伸展自己,
剛好機關裡頭就有簡單的運動設施(例如交叉訓練機、跑步機),
我便利用這個時間做運動。等到瘦身有些成果之後,便有更多同事加入,
如果三點二十分沒有看到彼此,還會想說,咦?他是否是今天休假呢?

檢核(C)運動
檢核並非只是消極的製作檢核表後一直打勾。
關鍵在於兩個:一個是跟自己的過往比較,跟標竿比較,跟平均比較等,
看看自己的成效如何。
另一個是分析及檢討,到目前為止,哪些因素使我們成功達成目標
(或離目標更近)?又哪些因素導致我們的計畫失敗?
而這到底是原先設定的目標就有問題?還是在執行時不力所造成?
這部份最大的啟發是,除了要檢核自己哪裡失敗外,
也要檢核自己哪裡成功,並且列出可能的風險,並進而提出備案或預防之道。

調整(A)運動
我喜歡「調整」這個概念勝過「行動」,更能表現這個階段的重要性。
一開始接觸PDCA時,這個階段是我最難以理解的。
「行動」與「執行」有何不同?如果把「行動」解為「調整」,
則根據檢核出KPI達成率、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便可能
維持方案、捨棄方案或修改方案。
修改或捨棄原案另起新案,都牽涉到目標方案、KPI或是調整ToDo
也涉及如何串連到下一個PDCA

非常開心在新的一年開始,便上了這麼一堂優質好課。
也謝謝家嫈與行政人員的默默協助,你們不僅辛苦,
更是讓這個首發班開班精彩成功的幕後功臣。

不要一直D下去

本文轉載: IrenePDCA課程心得】不要一直D下去
這是一場人到了還不知道會學到什麼,
但離開的時候腦袋滿到爆炸的課程。
上完課的第一個感覺是,
真的,真的很慶幸自己來上了這堂課。

以前讀企管的時候很單純,
總覺得只要會做計劃、或把計劃做得好看,
就可以成為未來的企管人才。出社會之後,才發現計劃只是第一步;
要是不把手腳伸出去,計劃裡那個美好目標,
永遠就只會是個美好目標。

所以,我開始學習怎麼逼迫自己放棄愛做計劃的習慣,
轉向實際的行動。幾年下來,好不容易讓自己習慣了執行,
但類似的情形卻好像一再發生;不是做了以後中途放棄,
就是一直守著自己已經會做的動作,然後一路做到膩。

在育均學長的PDCA課堂裡,
一句很小的話不要一直D下去打醒了我。

就算計劃開始執行了,只有持續地做是不夠的;
要是不隨時調整,執行到最後可能反而離當初的目標越來越遠!

如果說計劃階段是「寫下要做的事」、
執行階段是「做寫下來的事」,
那麼調整階段就是「把對的事做對」,
最後才可能透過調校後的行動,達到原本設想的目標。

回到日常以後,我一直在思考不要一直D下去這件事。
一直以來,我的困擾就是想做的太多,能用的時間太少。
在現有的工作排程中,我還有什麼時間是被自己傻傻浪費掉的?

然後我發現自己習以為常的交通方式,可能是有問題的。
以前當學生和菜鳥上班族時,為了多睡一點、
為了省一點公車捷運費,歐豆麥當然是最方便又經濟的選擇。
就算不小心雷殘,不過也就是程度不一的驚嚇和皮肉傷;
年輕嘛,兩三下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但是,從去年自己的親人騎著歐豆麥出了場大車禍之後,
我就對歐豆麥產生了陰影。有時候騎得好好的,
會突然想到當時看到的監視器畫面,心頭緊緊的,
只能一路邊騎邊念著各路神明的名號直到回家。
直到上完這堂課我才想起來,其實我有很多替代方案可以選擇。

不過長年的習慣其實很難改變。
在重複計算過時間和衡量工作量後,
我決定兼採歐豆麥加捷運的折衷方案。
雖然看起來麻煩,但搭捷運既省精力,
又能利用搭車時間完成一些瑣碎的小事。
以現在的時間成本來看,這個方案更適合自己對未來的規劃。

小事持續地做,累積出來的就是可觀的大事。
善加利用瑣碎的時間,積累下來的成果就會是更順暢的工作效率。

最後不得不讚嘆一下育均學長的運課功力。
整天六七個小時的課程,除了設計完整之外,
教學節奏緊湊、動靜轉換如宜、課堂掌控純熟,
甚至連講義教具和banner都超級專業!

講師內容有料,讓課堂裡處處充滿驚喜;
加上優秀的同學共學,讓學習氣氛時時都歡樂無比。
但最讓我覺得值回票價的,是在上到一堂內容紮實的課程以外,
同時觀好觀滿了一堂順暢無比的課。
這真是做為老師,最過癮的事之一了。

從金髮姑娘原則思考工作項目分配

雪妹詢問Mr. E"了解任務要分解後,又該如何估算任務時間"
"若過去曾有人作過的會怎麼安排?"
"當然可以問或查的到,但如果是完全沒有經驗的呢?"

"簡單分類,先將任務就像衣服分尺寸般區分大小"
"怎麼區分呢?"
這要視不同狀況有不同,舉例來說,可以這樣安排
1天內完成的歸為S
1~3天完成的歸為M
3~20天完成的歸為L
20天以上完成的歸為XL"
"用尺寸估算就很簡單了,然後下一步呢?"

"有聽過金髮姑娘和三隻熊的童話嗎?"
"可以講故事來聽看看嗎?"雪妹笑嘻嘻的說

金髮姑娘發現一間屋子,敲門沒人回應後發現門沒鎖
走進屋,看到餐桌上有三碗粥。
餓壞的她舀起大碗的粥「哎呦!好燙!」
又嘗了第二碗,太冷了!
再嘗了第三碗不燙不涼,剛剛好,
「咕嚕咕嚕」就喝光了小碗的粥。
喝完粥以後,就分別試坐客廳三把椅子
坐到小椅子時「哐倉」一聲,小椅子被坐壞了。
金髮女孩起身上樓,發現最小的床,倒在最舒服的床上睡著了
當家中主人三隻熊回到家,
看到美麗的姑娘睡在床上,便搖醒了她。
姑娘驚醒,跳窗落荒而逃。
"真討厭,我完全不知道你到底要說甚麼"
雪妹一臉又好氣又好笑的樣子
"從金髮姑娘原則來看接獲沒經驗的任務,
與其不精準估算;不如改變工作項目大小
也就是說,分配工作項目的規模大致相當,
會有利於後續管控操作"

"把上面屬於XL L的再分割到剛剛好的工作任務
就像金髮姑娘挑選剛剛好的粥、椅和床一般舒服"
"那如果是屬S的小任務呢?"雪妹好奇的問
"可以組合太小的工作項目,譬如將半天半天的任務排在一天"
"這樣就可以統一用M的規模來管理工作任務"
"將工作均勻規模管理,不但有利度量
後續也方便追蹤每週處理多少平均大小的項目
在這個過程中累積了經驗,後續預估工作及時程也變得容易"
"原來金髮姑娘原則居然可以估算任務呢!"雪妹又再度笑了
"BINGO! 相信黑髮姑娘都能將任務都變的剛剛好"

毫無遺漏的分解法

雪妹在假期最後,帶著小孩來和Mr. E的孩子一同遊戲
看著孩子一起開心的玩著桌遊,一下叫、一下大笑
雪妹卻不時流露焦慮的神情,
Mr. E詢問"孩子這麼開心,你有在煩惱甚麼嗎?"

雪妹皺著眉頭:"長假即將結束,
想到接下來要複雜的任務,實在很害怕面對。"
還沒等Mr. E開口,馬上接著問:
"對了,針對複雜的工作,Mr. E有沒有什麼建議?"
Mr. E:"首先保持冷靜,好好思考這龐大任務的整體架構。"
"這我可以作的到,那任務分類該怎麼進行呢?"
"有聽過MECE?這是一種不重複且毫無遺漏的分解法。
四個英文字代表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看到雪妹一臉疑惑,Mr. E就繼續說
"好比大掃除的時候,如果沒有好好規劃,
就有可能整理主臥的櫃子到一半,發現客廳置物的安排要新設計
在整理書桌時覺得好幾個抽屜已經整理過
廢紙回收、桌面擦拭之後,最後又發現最上面的空間沒整理
這樣沒有邏輯的整理方式不但沒有效率,也無法精準到位。"
"這樣讓我想到找東西,常常翻東找西找不到"雪妹笑著回應
"這很常見,所以透過系統的方法可以幫助不會有疏失"
"快告訴我該怎麼進行吧?"

1.決定分類方法
怎麼分類,在MECE中是最重要的
你是人資出身,我舉人力組織分類的邏輯說明
如果公司人力要調整,覺得管理幅度小
這時是不是應該針對管理人員管理範圍作檢視
做到這一步,才算是開始進入邏輯思考的範疇
雪妹認真的聽著,Mr. E略作停頓後繼續說


2.合理分類嘗試
我們可以怎麼分類呢?
可以依連續序列:時間、層級、成績...
可以依對照關係:正反、OK&NG、內外、男女、上下
可以依要素分解:SWOTPEST、行銷4P、 食衣住行育樂...
譬如上面針對管理人員管理範圍的例子,
(1)若依勞資方區分,某些高階主管寄是勞方又是資方,就會有重複
(2)若分別針對擅長管理和技術能力人員分類,
     不但有重複(兩者皆備);也會有遺漏(兩者皆無)
(3)若只挑出幾個部門,可能會有遺漏總經理室或是顧問人員
(4)若針對管理人員及非管理人員作分類,就屬於MECE邏輯

同樣的,工作任務也可以用清楚的分類法分割成小任務來進行

雪妹馬上問:"那如果分類出來好幾十項,
拆解出來的每一項任務都要執行嗎?"
"有聽到重點喔!這是很好的問題,所以要進行下面這個步驟"
3.依序進行安排
複雜任務分割成小任務好執行之後
這時可能會有一連長串的待完成事項
但要每項都完成可能會花非常多時間,也沒有必要
所以針對原本問題的核心,依重要排序挑出排序來進行
也就是常聽到的8020法則,集中火力快速達標
這才是最有效益的安排

這時剛好響起孩子玩到拍手的聲音,雪妹開心的說:
太好了,我忽然有信心去面對開工的挑戰了

諾亞方舟遊戲人生


諾亞方舟的故事廣為流傳,
方舟躲避了大洪水災難,使生物存留永不停息

在過年前準備了"諾亞方舟"桌遊和孩子一起玩
這套將25種動物(各兩隻)依實體縮小製作的桌遊
目標是要讓動物們搭上諾亞方舟,
並且保持方舟的平衡,不會翻船
當然每隻動物的重量都不一樣,重心也會不同
放大象、長頸鹿、和環尾狐猴的方式和位置就不會一樣

過年回娘家,拿出桌遊後和家人及孩子說明遊戲規則
就開始執行遊戲

翻牌卡過程讓孩子認識動物以及說法
擺放動物上船也訓練到平衡能力與手部的反應
當動物越放越多,開始有傾倒現象
這時就來個機會教育,如果要維持動物不會滑
我們可以先看一下船身有沒有斜;有傾斜表示那邊比較重
那要保持平衡,接下來的動物要放哪一邊呢?
孩子就很快的理解要放高的那邊
很快進行接下來放置的動作

當玩了幾次;孩子比較常弄倒之後
我們又變化為團體一起進行目標是看能不能一起把所有動物放上船
將競賽遊戲變成團體達標;當將50隻動物都上船時,孩子很開心
在過年時間真是不錯的安排

晚上孩子睡了,和老婆說:這樣寓教於樂的遊戲觀念
和我們人生很像
工作、家庭、生活...很多的東西都要放到我們的人生方舟上
有時某個比重放的太多,就有可能傾斜;
上面的元素就會滑倒
我們必須先想清楚到底要的是甚麼,作簡單的計畫
按照計畫落實執行,追求想要的
在過程中常常檢視人生的方舟有沒有可能會傾倒
要在傾倒前作好調整行動,才不會翻船
老婆笑:我知道你又要PDCA

讓 諾亞方舟 航向 海平線
讓 諾亞方舟 航向了 無限
耳邊迴盪著五月天"諾亞方舟"的歌曲
用遊戲看人生;過人生好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