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更管理指標,績效就會不同


潔西卡按照自己的夢想開了一間餐廳,
身為好友的Mr.E 在隔了兩個月才有空要去捧場
到了休息時間,潔西卡坐下來和Mr.E


"恭喜了,潔西卡" Mr.E舉杯致意
"謝謝來支持,話說還真有問題想請教
主要是和大廚師傅的合作方式"個性爽朗的潔西卡直接切入主題

"開店首月給師傅抽成,每賣多少份,就讓師傅抽多少"
"結果呢?"
"結果師傅都用超出原預算的食材,量都給到客人吃不完
提供好的品質是應該,只是以這樣的收費根本沒賺錢"


"後來店裡有做甚麼改變嗎?"
"第二個月改成是給師傅保障固定工資,
和師傅說明無限預算,店是不會賺錢的,必須要控制好預算,
結果師傅的配料大減,客人少來很多
生意清淡,師傅高工資照拿,樂得輕鬆。"

"恩,這是很常見的問題。那接下來希望改變成甚麼呢?"
"希望師傅發揮職業道德,店的品質和成本都一起兼顧,
這樣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先來說個故事
18世紀,英國到澳洲開發時很少人想到這麼荒涼的地方
當時英政府就安排把犯人發配到澳洲,請船主承包運送犯人

初期以載運上船人數支付船主費用,
結果船主大量載人,導致生活品質低下,船上人員死亡率高
後來英政府改成到澳洲上岸後再清點人數支付報酬
結果航行後的存活率大大提高,有好多船都全船人員平安抵達。
這其中改變了甚麼呢?"

"考核方式不一樣"
"是的,稍微變更指標,績效就會不同。
回頭看,開店要兼顧品質及獲利,針對這樣的狀況有三點建議:
1.讓員工站在老闆立場,不只以銷售量考核,要評量利潤,
   設計出獲利對員工有好處的機制
2.評估出最適化的食材後,建立標準,適時抽驗品質
3.請師傅入股,收入所得按比例分成,成為共贏經濟體
設立好正確的管理制度,團隊就會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讚,今天我請喔,未來的股東師傅也一定會同意的"潔西卡笑著說。

從運動至工作、夢想,一步步完成所有目標

本文轉載:公勝保險經紀人 黃將偉經理 

從事業務工作最常做的就是訂目標,
一開始總是會有鴻鵠大志,再加上主管在旁鼓吹,
因此會把目標訂很高,因為nothing is impossible
當然有了目標就會產生很多方法,
像是列客戶名單、策略商品、議題連結......大部份的時候都未能達成,
有時甚至達成率還不到一半,
歸咎原因不外乎是執行力不足或沒設好檢核點,
也就是C的部分沒做好


有幸上了育均老師的PDCA高效達標術,
收獲滿滿但似乎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於是再找了Valine Cheng一起報名整天的PDCA高效工作術,
這簡直是打通任督二脈,還得到了絕世武功祕笈啊!

搭車若是方向錯誤,一輩子也不會抵達目的地,
同樣的目標若是訂錯,也會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過去我以為都是沒做好C,所以不能完成目標。
老師說設定目標時要明確(可被數字化)、
要有時間限制(Deadline)、還要公告天下,讓大家來監督你,
也可以找朋友一起來做。
而目標不要訂得太遠大,最好就是比自己能力高出一些,
這不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
而是希望在執行過程中,不斷累積成就感,
這樣才能慢慢挑戰更高的目標


八月份我們10幾個人成立的Just Run社群,
起初只是有個朋友在臉書上說想運動,沒想到引起熱烈回應,
最後我們成立社群,每個人在裡面喊出自己當月目標公里數,
不論數字高低只看個人意願,當然我們未去檢視每個人是否真達到,
一切都自己誠實面對,慶幸自己順利完成目標,
九月份我也維持一樣的目標,但我相信我一定會超標!

有了跑步的成功經驗,未來可結合PDCA和九宮格,
在工作、財務、家庭、夢想等方面擘畫更多的目標P,
當然還要確實去執行D,設立檢核點C看完成度如何,
修正調整後再出發A,期待完成所有目標

如何達成專案目標? 善用PDCA絕對是最佳解之一


身為多年的PMP及專案工作者,
PDCA就算沒有深植骨髓,也是朗朗上口。
然後。。。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專案永遠沒有重複的狀況,只有一個相同的要求:
如期、如質、如預算。

身在有幾百人的大型IT組織,
權責分工既明確又模糊,每個人手上都有無數的工作,
如何在沒有指揮權、沒有人事權的情況下達成專案目標,
考驗著每位專案管理者(未必是PM)的智慧及手段 (~)

在社會氛圍不再注重細節、認真、敬業精神,
不管是藍領或白領,善用PDCA絕對是最佳解之一,
C更是貫穿全局的訣竅。(想要知道竅門請來上課哦~)

舉自己最近導入的系統為例,專案範疇有四個系統要陸續掛上來,
前三個系統雖然都有上線檢核表(Plan)
然後上線時(Do)總還是會踫到狀況,
每次上線完成後的檢討 (C)再回饋到檢核表(A)
希望下次能風平浪靜、順利出航。
然而,信任每位參與者/執行者的說法,還是又發生類似的問題。



剛好上了陶老師的『PDCA高效工作術』課程,
從課程的精彩內容中不斷反思如何調整最後一次的上線作業,
發現之前的問題在於再好的規劃、
缺乏對每項作業設計有效的檢核作法,能順利上線叫老天保佑。
於是在第四次增加在正式上線前實際執行驗證環境的程式(D)
終於讓第四次沒有意料之外的狀況發生、順利上線。


專案下個階段也要開始規劃了(N個系統等著掛上來)
相信透過不斷落實PDCA能一路關關難過關關過,
更希望能協助每個專案成員及協同工作者能優化工作方式、
提升工作效能。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轉載: 北京中醫藥博士 林峻生醫師 
上完課首先感謝老師對課程的投入與精良的安排,
讓我能在短短一天的時間,能
第一.PDCA的理論有全面的認識,
第二.透過對同學的專案進行實際操作競賽,
        同時對理論與操作都有了初體驗。
第三.回家寫心得思考課程內容,看如何與自身的經驗結合

對陶老師的課程設計安排 不破梗
只說說我在上完課的想法,應用在我個人的專業,
其實醫療服務的流程也是PDCA的實踐,
無論是臨床療效的提升,患者滿意度的提升,
都可以應用PDCA進行改進。


中醫師的PDCA是從DO開始
對患者現況必須要有客觀的評估後,再開始制定治療方案。
我開始自問是否有更細的症狀分級?能夠更好的數字化或視覺化?

在治療過程中,不斷檢視
治療的目標是什麼?
想要改善什麼症狀?
要如何來改善?

並且比較不同治療方法,甚至同種治療方法不同細項,
甚至同種細項不同強度,在一定時間內來進行比較,
對於成功的經驗,我們該如何進行累加?
對於驗證無效的方法,是在那些條件不符合所以才失敗?
相關的成功經驗是否可以進行延伸應用?
並且對於不必要的風險進行排除,
以維護患者最大的療效與最安全的治療過程?


上完課的對PDCA的第一感覺是
把想法逐步落實到執行步驟的一套方法。

我在想如何用PDCA來凝鍊成功的中醫臨床經驗?
如何用PDCA建構更高效的中醫團隊分工?
如何對中醫療效進行更精確的評估?
如何把PDCA使用在中醫教學上?


道德經有云〝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課後透過更多的反覆練習;凝煉出更適合自己的PDCA

活用PDCA武功心法,天下再無難事

本文轉載: 頂尖產品經理 Erica 活用PDCA武功心法,天下再無難事

「這寫的是什麼東西啊,撕掉重寫 !
阿母生氣的撕掉了小小零的簿子, 小小零大哭了起來...
「小孩子不懂事,免嘸這樣大呼小叫啦!」
阿嫲幹趕緊充當和事佬 ...
「不哭不哭...等等重寫一本就好啦!」安慰著小小零,
阿爸皺著眉看了一眼橫屍在垃圾桶裏被撕了稀巴爛的作業簿 ...

記憶猶新的不堪往事
印象深刻記得小二開學前一周,
父母親忙於計劃執行他們自己的升等考試,
沒空叮囑我的暑假作業,七歲的自己,
自以為聰明只花三天,草草胡亂地把作業寫一寫。

等開學前三天,母親親自一份份檢查,
非常生氣把我的暑假作業撕了七八爛,要求全部重寫 !

阿爸請了三天假,在家陪我重寫小二的暑假作業,
每一份寫完,他都會看過。
晚上母親回家會仔細檢查,不滿意的部分又會被要求重寫。
七歲的自己一邊哭一邊寫,不眠不休整整的寫了三天三夜,
在開學前一天晚上才勉強趕完。

小三暑假,母親訂好每日進度,
每天晚上檢查,沒寫好的第二天補寫完,才準阿嫲放我出去玩。
小四後,有榮譽心競爭感,延續之前的建立的経驗習慣和標準程序,
再也不用母親操心。

原來當時小二的暑假作業,就是沒有PDCA
才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自食惡果,
當然也連累了無辜的阿爸...
連阿嫲都被抓進來連坐,負責把關的工作。

一二三木頭人,別只顧著跑,忘了SMART停看聽
還記得小時候玩一二三木頭人,小朋友都會設定終點目標和腳步,
隨時停看聽,看誰可以先達目標地或如何撐到最後不被抓。


上完育均老師的PDCA,
回想起連當時八歲時的自己都記取暑期作業的教訓:

[P] 
訂目標方法 (S) : 擬策略 (任務化), 排順序 (階段&進度指標)
[D] 
執行可量化達成的目標 (M, A) :
    日,周和月目標,5W2H 眼口手腳皆到,具体執行
[C] 
定期檢核 (R, T) : 聚焦,比對,
    分析每日目標進度和成果是否達成標準
[A] 
調整 : 即時改善缺失,排除風險,經驗累加,繼續努力朝目標邁進

才不再發生不可收拾的惡夢:
作業寫不完,品質又不良,時間不夠又被撕簿子...


KPI vs. OKR
被動成主動
還沒有上課前,並不能很清楚的表達 KPI vs. ORK 兩種的主要差別,
老師解釋之後,現在如果用未來的身份告訴當時七歲的自己,
會是這樣:
名稱
KPI
OKR
目的
媽媽要檢查的
自己想做到的目標
關注
媽媽問今天做了多少
今天自己要做的或幫忙的事
導向
作完的進度
作了什麼
本質
媽媽要你做的
你自己要做的
理論
被動
主動
適用
進度明碓(背完一首唐詩)
進度弾性而異(幇阿嫲曬衣服,畫畫,遛狗)

WHY NOT
WHAT IF
在執行 DO 的時候,育均老師提醒我們運用的口訣是
眼口手腳澄清現況九問 (5W2H2NW)
兩個反問尤其關鍵 : "Why Not"  "What If" 
幫助我們有機會跳脫框架,找到更多元的方式解決問題,
同時幫助我們勇敢假設,創新実驗,不受限於舊習的作法。


回溯當時七歲的自己 : 來不及寫完暑假作業了,
想說 “Why Not” 草草寫完交差 ! 反正阿母很忙沒空檢查。
沒想 “What If” 被阿母抓到後,下場如何 ?
ㄧ絲不苟阿母的「ACTION」是 “Why Not” 撕掉簿子...

天下神功殊途同歸
之前上判課時, 談判老師提過談判過程中, 談判前準備階段的五步曲 :
1)      釐清目的 2) 情報收集 3) 腦力激盪 4) 擬定戰術 5) 沙盤演練
談判前的準備和PDCA中的「計畫準備 PLAN 」相互呼應。
談判中的原則和PDCA中的「執行 DO」及談判結束後的履行確認,
關係管理檢討及摘要記錄就像是PDCA中的「檢核 CHECK」和「行動 ACTION」。

過去個人或團隊執行計劃時,
常犯的通病就是一開始大家雄心壯志,急忙衝鋒陷陣。
等到熱度退了,或計劃遇阻稠滯不前,才想起當時計畫的目標管控,
任務記錄,風險評估或備案根本做的不夠!
遑論在接下來的 Action 中,能做好「加,減,乘,除」了。

在育均老師決勝職場的終極戰力 ”PDCA 高效工作術課中,
除了精彩解構 PDCA高效工作術的精髓,
也讓自己學習到如何補強之前做的不好的 C&A
因為自己常會過於自信樂觀,在計畫一開始的因果和風險分析上,
需要更多下功夫。


劍隨意動,隨心所欲PDCA
學習正確有效的PDCA,就像是學習一項武功心法及上乘剣術一樣,
先得手中有劍(學習方法後,刻意套用練習)
然後手中即使無劍,心中有劍
(不限形式,隨時可以淸析對焦,考核,分析,精進)
到最後可以劍隨意動,意在劍先,隨心所欲,讓與生活息息相關的PDCA 內化成為隨時隨地隨意運用自如的最高的境界。

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梅菲定律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情形,部門聚餐,難得有次沒參加,
事後就聽說當天爆出了最多的八卦秘辛,錯過最精彩的片段 ……
剛好安排旅遊,卻遇上颱風

會議提早到了現場,卻宣布取消;

準時到,常常都是要等。不小心遲到,老闆卻已經開場。


街上準備攔車去赴重要約會,發現所有計程車都載客或是沒看到你
不需要租車的時候,卻發現有很多空車在你周圍徘徊。

這就是所謂的梅菲定律,凡是可能出錯的,最後都會出錯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所以:千里迢迢到有名的餐廳點招牌菜 ,期待已久的招牌菜剛好賣完。
最愛的人,不是現在身邊的人。......這些都是剛剛好而已
最可怕的梅菲定律是:你愛的人不但不愛你,而是愛上了你的好朋友。

梅菲定律源起,在1930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
進行一項實驗時,其中一個裝置出錯,
負責的工程師梅菲(Edward Murphy)非常生氣,
梅菲向同事抱怨說:「讓這個人去做一件事,
如果有可能搞砸的話,結果他就一定會搞砸。」
結果這句話,在空軍基地裏被迅速間傳開,而且愈傳愈廣,
後來只要有人把事情搞砸了,就會被其他人以此開玩笑,
從此以梅菲(墨菲)定律(Murphy's Law)為名。

沒想到,這句話後來對社會的產生了很大的意義
之後還有人將“梅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
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

梅菲定律和黑天鵝效應有類似之處,
在意外發生前,都排除沒有可能發生或機會率小的事,
但事實上,只要機率大於零的,就必須假設它有可能會發生。
鐵達尼號的沉船就是一例。


也傳說中的: 沒有最差,只還會有更差的。
在風險管理來說,梅菲定律提醒我們去思考不排除任何可能
若「只要有機會出錯的,無論機會多微小,最後都有可能會出錯」,

所以凡事作最壞的打算,作最好準備,採取多重保險措施,
盡量減低人為出錯造成損失機會,
不能有僥倖的心態,以為出錯機會很小,就應該不會發生。

說了這麼多,既然任何事都有可能會出錯,
在事前除了儘可能地想得周到、用心防呆,運用經驗降低風險
如果真的發生不幸或者損失,就好好樂觀勇敢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