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的難題:要統一方法, 還是各自為政?

 

專案管理的難題:要統一方法,還是各自為政?

其實你該問的是:任務需要什麼?

在為某金控上課時,
學員發問:身為眾多專案中的負責人,
有些夥伴喜歡使用瀑布式方式
來運作專案,有些則習慣敏捷流程。
我該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還是統一方法呢?
這兩種做法對我的專案有什麼影響?
又各自有什麼優缺點?

在金融業做專案管理時,
最常遇到一個看似小,
但其實影響甚大的問題:

「我們到底要不要
統一使用同一種專案管理方式?」

這個問題在看似繁瑣的日常會議中,
常常浮現。
尤其當團隊成員來自不同背景,
有人擅長傳統瀑布式流程,
有人熟悉敏捷,
也有人更習慣看板式任務管理工具。

作為專案負責人,
當團隊風格各異、方法分歧時,
我們到底該怎麼選擇?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三件事:

第一,統一方法有它的優點與風險;
第二,讓大家自由選擇也不是萬靈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該一體適用,
而是應該依照「任務的特性」來選擇。

選擇一:統一方法,好溝通、好掌控

在許多大型專案裡,
推動者都會傾向統一流程、工具與回報方式,
例如全面改採敏捷,
或將所有任務納入甘特圖管理。

我分別將優點和挑戰整理如下:

選擇二:各自使用習慣的方法,
更彈性但風險也高

與統一相反的做法,
是讓每位團隊成員根據任務性質
與個人經驗,自行選擇執行方式。

這樣的彈性做法,優缺點包括:


關鍵觀念:
方法不是忠誠測驗,而是任務配對

無論你傾向哪種做法,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方法選擇」變成一場內部的價值對決。

敏捷不等於創新,
瀑布也不代表保守,
方法本身沒有對錯,
只有適不適合這項任務。

你可以參考以下配對原則:


若依任務挑選方法,我們能提供什麼支援?

與其爭論哪一種「最好」,
不如幫每一種任務找到「最合適的做法」。

當你不再強求所有人使用相同方式,
而是依據任務特性靈活搭配流程時,
身為專案負責人或PM,
其實更需要成為「支援者」與「整合者」。

以下是我們可以提供的協助方式:

1.制定方法選擇原則或建議表
幫助團隊釐清:
什麼任務適合敏捷?
什麼情況建議改用瀑布?
不用硬性規定,
但提供清晰的參考依據,
降低爭論與混亂。

2.提供工具與格式共通模板
即使執行方法不同,
也能讓回報格式、進度呈現一致,
例如統一使用簡易任務版面、
共用風險追蹤表、
甘特與燃盡圖的視覺版型。

3.協助團隊節奏對齊
不同方法可有不同節奏,
但需明確同步機制。
例如:
每兩週進行一次「整合進度週」,
每月一次「任務關鍵交付檢視」,
確保流程整合為整體專案成果。

4.鼓勵方法學習與交流
舉辦小型分享會,
讓敏捷與瀑布使用者
交流執行經驗。
不僅增加理解,
也讓團隊有機會「取其所長」。

靈活,是專案領導者最大的穩定力量

專案管理沒有標準答案。

最重要的不是選了哪一種方法,
而是是否為當前任務選對方法。

統一管理節奏,
保留執行彈性,
讓任務找到最適方法,
讓團隊獲得最強支援。

這,才是真正的專案領導力。


學姐的一堂私房課:九年級的志願選填大哉問

九年級畢業的外甥(老婆姐姐兒子)會考完在選填志願時遇到猶豫,

周日我串連了目前是高中生的外甥女(親姐姐女兒)做了三方會談


「學姐,可以問妳一下填志願的事嗎?」

炳承捧著手上的會考成績單,語氣中帶著一點忐忑。

「當然可以啊!」琴琴笑了笑,「這題我熟!」

 

「其實我當初也是考慮很多,」琴琴笑著回憶,
「原本我也想試試看A校、B校那種比較前面的學校,

後來看了分數落點,C校剛好卡在一個安全又不遠的位置。」

C校好嗎?」承追問。

琴琴點頭:「我覺得不錯,交通很方便,捷運一下來走路兩分鐘就到,

對我這種重視交通的人超重要。

而且學校有晚自習、健身房、泳池,想讀書、想運動都有地方去。」


「那學校風氣怎麼樣?」

「老實說,挺單純的,班上同學都會互相幫忙,

段考前還會相約圖書館一起唸書。

加上學校也常有國際交流,像我上次就接待了外國學生,超好玩!」

 

「唯一缺點…」琴琴故作神祕地說,

「網路有點爛,但這樣大家才會專心唸書啦!」

承笑了,心裡好像踏實了一些。

 

【學姐的志願選填私房建議】

第一步:分數落點務實評估

先看自己會考成績

參考各校往年錄取分數區間

夢幻校可以填,但務實、安全的選項一定要有

 

第二步:交通便利絕對重要

通勤時間別太長,最好30分鐘內

捷運直達、單程不轉車是加分條件

 

第三步:學校整體環境觀察

校風氛圍適不適合自己

是否有自己重視的資源(如:資訊專題、語言課程、運動設施)

是否有國際交流、社團活動等多元發展空間


第四步:生涯方向提早思考

想清楚未來大學或職涯的初步方向

根據興趣,選擇學校或班級(如數學班、普通班、三類組)

 

第五步:補習與生活機能搭配

補習地點最好配合住家或學校周邊

不喜歡大班制可考慮家教或小班


最後,學姐還給了提醒

「選校不是選漂亮名字,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地方,」琴琴認真地說

「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C校,因為最重要的是,這裡我過得踏實、自在,也為未來做了準備。」

 

承說:"謝謝姐姐花時間跟我分享 真的很有幫助。"

 

身為第三方串聯者,我也在三方連線後,為大家整理了會議紀錄

同步提供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

 

選擇學校,就是選擇你的未來。

做足功課,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條路,才是最好的志願選填! 

用問題解決邏輯陪你面對房貸壓力

 

我買得起房,
卻開始懷疑自己撐不撐得住?
──用問題解決邏輯陪你面對房貸壓力

在最近一場問題分析與解決課程中,
一位學員在下課後向全班拋出了一個真實又沉重的問題:

「老師,我今年在臺北買了預售屋,
年底就要交屋,開始繳房貸了。
當時評估是負擔得起的,
但現在每天一想到未來20年的房貸壓力,
心裡就發毛。
請問像這種長期壓力,
我要怎麼用問題解決的邏輯來調適?」


這不是第一次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
但我想說的是,這問題本身問得非常好,
而且背後的焦慮,
也代表著一種對人生負責任的自覺。

而我們今天要做的,
不是去安慰「買房沒有那麼可怕」,
也不是說「房價一定會漲你會賺」,
而是:怎麼用你在課堂上學到的問題解決邏輯,
來重新拆解你此刻的壓力、
重建你的行動信心。

Step 1:明確定義問題

先問:這真的是「房貸」的問題嗎?

表面上看起來,是房貸壓力帶來焦慮。
但我們換個角度看:

這位學員當初願意簽下合約,
代表他已經仔細評估過了還款能力;
換句話說,
「買房」並不是衝動決定,
而是經過理性盤點的選擇。
那麼問題是什麼?

我會這樣說:
「你不是因為房貸有壓力才焦慮,
而是因為你對未來的責任感,
讓你開始感受到生活要進入一段『不能任性』的長期承擔。
真正讓你焦慮的,
不是繳錢,而是失去自由的感覺。」

這時候,
我們的課程內容就能派上用場了。

Step 2:釐清壓力來源

運用問題分析架構,
看懂壓力從哪裡來

我常鼓勵學員,
把問題具體拆成三個層面來看:

從這個分析中我們會發現:
這不只是錢的問題,
而是價值與生活方式的重新排序。

Step 3:區分「可控」與「不可控」

問題解決的重要一環是「聚焦在可控的事情上」。
例如:

✅ 可控的:
‧ 每月支出結構:有沒有隱性花費可以砍?
‧ 收入成長機會:有無兼職、升遷或技能提升空間?
‧ 安全感來源:是否建立好3~6個月的緊急備用金?
‧ 思維框架:你把這段壓力視為什麼?苦役還是投資?

❌ 不可控的:
‧ 房貸利率政策
‧ 大環境房市起伏
‧ 公司未來裁員風險

這些不可控的,
你可以擬定備案,
但不需要把情緒耗損在這些變數上。

Step 4:提出對策

重建「可持續」的生活與信心

最實際的做法,
不是幻想房貸消失的一天,
而是設計一套你能「長期過下去」的生活模式。

我建議這位學員可以從以下幾件事開始著手:

最重要的,
是不把壓力視為敵人,
而是提醒自己──你正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

提醒有類似問題的朋友們:
「你現在所承受的壓力,
不是意外,也不是錯誤,
而是你選擇邁向理想生活所需付出的代價。」

換句話說,這不是房子讓你痛苦,
而是你的責任感讓你成長。
而這份壓力,
恰好證明:你正在走在一條對自己負責的路上。


延伸閱讀:






 

從300張到24張: 全家福挑選實戰,談選擇的決策智慧

 從300張到24張:
全家福挑選實戰,談選擇的決策智慧

「選照片,不只是技術活,
更是一場心與理的拉鋸戰。」


【第一幕】
一場笑聲與混亂交織的全家福拍攝日

那天,是老婆籌備已久的全家福拍攝日。
攝影棚裡,我努力讓自己看起來皺紋少點,
一邊吆喝小兒子站好;
老大則擺出他認為最酷的側臉角度,
一臉不情願卻又暗自期待。
而孩子的媽媽,在旁邊喊破嗓子:
「笑一個!小兒子,眼睛看鏡頭!」
三個小時後,我們累到像剛跑完馬拉松。

隔了幾天,
攝影公司和我們分享:
「這是你們的相片,共317張,慢慢挑。」
這時,真正的戰鬥,才正要開始。

【第二幕】
決策機制啟動:四階段策略大揭密

第一階段:
「一定不要的」剔除法——先從排除錯誤開始

媽媽打開相簿:
「我們先來做第一輪快速剔除,
把『不可能入選』的先砍掉。」
我點頭如搗蒜:
「對!模糊的、表情尷尬的、背景雜亂的,
直接OUT!」
這是最簡單的決策原則:「去蕪存菁」。


透過簡單明確的刪除準則,
我們從317張中迅速清掉將近2/3,
剩下約110張。
這階段,
其實是在練習一種生活態度——
不盲目留戀,不被雜訊迷惑。

第二階段:
分類整理法——用場景與情感做架構

我開始建資料夾,
像在準備簡報那樣:
-01_全家正經合照
-02_活潑系列
-03_爸爸媽媽感情好
-04_個人獨照
-05_兄弟互動


每張照片開始有了「角色」與「情境」。
例如,小兒子大笑那張,
就放入「自然笑容」系列;
老大側臉耍酷那張,
歸入「青春期酷帥」。
媽媽說得好:
「當每張照片有了歸屬,
它才有機會被比較、被看見。」
這一階段,其實就是結構化思考的練習,
把混亂分門別類,
讓情感有了容器。

第三階段:
預算式配置法——照片也需要資源分配概念

這是最困難也最關鍵的階段。
「我們最多只洗24張照片,
做一本精裝相簿。」
媽媽說得斬釘截鐵:
「所以我們要像做家庭預算一樣來配。」
我開始擬定「分配方案」:


-全家合照6張(象徵家庭核心)
-小孩互動照4張(呈現童年情感)
-父子、母子專屬照各2張(強化角色記憶)
-搞笑與自然生活照4張(製造溫度)
-個人獨照(每人各1張)
-封面+封底照共2張(形成開場與結尾)
這是一種典型的量化決策法:
設定目標上限、根據價值做出配額。


我們一邊討論,一邊掙扎——
「這張兄弟嬉戲的真的不能多放一張嗎?」
「這張全家笑得最好耶,
是不是可以擠進去?」
但最終,我們也同步讓孩子知道:
有限資源下的選擇,是成熟的試煉。

第四階段:
留下什麼,
而不是刪除什麼——核心價值導向法

剩下42張照片時,
我們停了下來。
媽媽說:「我現在不想再問『要不要刪?』,
我想問:
『這張,是不是我們想留給未來的?』」
於是,
每個人開始挑自己「非留不可」的一張。
小兒子挑了他跳起來大笑那張,
說:「這是我最快樂的樣子。」
老大選了他摟著爸爸那張,
低聲說:「其實我覺得我現在很少抱你們……」
爸爸選了全家在沙發上擠成一團的那張:
「這張,我們看起來就像一團黏黏的愛。」
媽媽挑了有準備花的那張:
「這裡,藏著我們生活最日常的甜。」


這階段,我們用「情感重量」來衡量價值——
不是照片美不美,
而是它承載了什麼故事。

【第三幕】
成果與反思:這不只是選照片,
而是一種生活智慧的訓練

最後,
我們留下:
16張列印成相簿內頁,
-封面與封底各一張,
-其餘保留為數位紀錄。
每一張,都有理由,
每一張,都能說故事。
回頭看,這整個過程,
其實就是生活中決策機制的縮影:

第一階段 剔除法 ~斷捨離、簡化選項
第二階段 分類法 ~結構化思考、整理情感
第三階段 資源配置 ~預算管理、權衡得失
第四階段 核心價值 ~做出忠於內心的選擇

【尾聲】
照片,是情感的存檔;
選擇,是價值的排序

那天,
我用家庭劇院投影一邊輪流顯示相片,
一邊播放婚禮歌曲,
兒子指著那張全家擠沙發的照片說:
「爸爸,那天真的好好笑喔,
我屁股都快沒地方坐了!」


我們知道:
「但家人永遠有一個地方,
是我們心裡最軟的那一塊。」
我們不只是選照片,
而是選未來的記憶——
那些值得留下的、
不怕時間侵蝕的真實感動。

更多流程改善內容:

1.流程改善術:優化改進與持續領先的關鍵一課 https://futuretalent.pse.is/process_taoyugin

2.問題找對了嗎?

3.找到問題了,然後呢?

4.別急,這部分最重要!

從知識到招式~問題解決心法

對於進修熟手的我而言,

這次最大動力,
不只有聽聽知識,
而是想學習如何像老師一樣
成為一位武林高手。

參加育均老師的#問題分析與解決
將知識化為一招一式,
引領學員
#從懵懂困惑到獨當一面更容易

記錄幾點老師在課程中
讓我深刻的事:
▌觀察入微,無微不至:
課前十分鐘,老師一個眼神,
掃描到坐在角落的組員
觀看視線有點辛苦,
隨即馬上調整站位,
「很抱歉我課前沒注意到⋯⋯」
在第一個演練時段,
也迅速與學員致意並挪動桌椅,
這份細膩,讓組員感到重視,
學習體驗也立刻加值。


▌掌握需求,量身調整:
因為是公開班,
學員來自四面八方。
A4紙張寫滿了大家
課前的問題,
並將這些問題融入課程內容。
在一次演練時:
「我確認在選、用、育、留,
目前貴單位
在哪一個成本比例相對較高?」
「那你們要解決的是⋯⋯
還是⋯⋯?」
面對小組題目的卡點,
迅速了解脈絡,
並且給予下一步建議。
能達到這樣的功力,
除了知識,還需要搭配大量的
實質背景才能快速提取。
因為課前充分了解學員的真正需求,
所以更能將實際情況相結合,
讓學習更有感。

高效實踐,注重應用:
課程節奏緊湊,
每個知識點後都搭配實戰演練。

在放各組操作前,
會把步驟談得具體又清楚,
運用以終為始的照片
和魔術(?)般的簡報,
讓大家知道小組現在
工作的目標是什麼。
每個小節結束
又是幾個鞏固學習的活動,
加深印象。


這堂課程我看到育均老師
不僅傳授知識,
更將規矩、原則
和核心價值融入每個教學細節。

讓我提醒自己
想成為一位優秀的培訓師,
不僅要傳授專業技能,
更要以自身為榜樣,
傳遞積極的價值觀和職業精神,
才能真正影響和啟發學員。
                  

育均老師的課程,
又一次為我展示了職業講師的高標準。
這堂課不只
#問題分析與解決,
還有感受到更多的熱情與使命。

老師的內訓課程,
都是要以年為單位的排隊。
公開班的機會又是少之又少,
但我知道這次去的開課單位
在11月好像還有一堂老師的課,
(詳細內容還沒出來。)
非常推薦培訓工作者,
有機會也一定要去一睹風采啊。
#臉書只推薦自己品質保證的課程
#鍛鍊
#培訓增能
#以終為始




本文出處:Eric Hsu

接手一個已執行一半的複雜專案,我該注意什麼?

接手一個已執行一半的複雜專案,我該注意什麼?

在職場上,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老闆突然交辦一個
已經進行到一半的專案,
要你接手管理。
 
這個專案通常牽涉
多個利害關係單位,
且前任負責人
因某些原因無法完整交接。
 
面對這樣的挑戰,
許多人會感到不知所措,
不知道該從何開始,
也怕接手後會出現
遺漏或溝通問題。
 
那麼,
當你接手這樣的大案子,
究竟應該注意哪些關鍵事項,
才能快速理清現況
並順利推動專案進行呢?


 
一、全面掌握專案現況,
從根本了解開始

 
接手前,
最重要的是對專案的
整體輪廓有清楚的認識。
 
首先,
你需要確認這個專案的
核心目標是什麼?

 
這個專案預期要解決什麼問題,
達成哪些成果?
 
再來,
仔細檢視目前專案進度:
已經完成了哪些工作?
還有哪些階段尚未開始?
 
這些資訊大多會記錄在
專案計畫書、會議記錄、
合約或相關文件中。
 
然而,
很多時候前手交接文件
並不完整,
這時你就必須主動尋找
其他團隊成員或利害關係人,
補齊專案資訊,
避免出現資訊斷層。

             


二、釐清所有利害關係人,
建立良好溝通

 
一個複雜的專案,
必然牽涉許多利害關係單位。
 
你需要清楚知道
這些單位是誰、
各自的角色與責任範圍,
還要了解他們對專案的
期待和關注點。
 
與利害關係人保持良好的溝通,
是專案成功的關鍵。
 
建議你建立固定的
溝通管道和會議機制,
定期了解各方最新狀況及需求,
並在遇到分歧時,
積極協調解決,
確保所有人都朝著
共同目標前進。


                                     
三、掌握風險與問題,
找出專案瓶頸

 
接手專案時,
了解目前可能存在的風險與問題
非常重要。
 
前任負責人突然交接,
往往背後藏著
尚未解決的困難或挑戰。
 
你應該主動詢問:
專案中有哪些風險?
遇到哪些阻礙?
還有哪些關鍵問題
需要立刻處理?

 
這樣的風險掌握,
不僅能幫助你
制定更有效的因應策略,
也能減少專案中斷
或失敗的可能。
 
四、重新評估專案計畫
與資源配置

 
當你對專案有基本了解後,
下一步是重新評估整個計畫
與資源分配。
 
確認目前的時間表是否合理?
人力、預算是否足夠?
 
如果發現某些環節有瓶頸,
或資源配置不當,
必須及時調整。

 
此外,
也要注意專案成員的
角色分工是否清楚,
有沒有責任重疊或盲點,
確保團隊運作順暢。
 


五、擬定清晰的行動計畫,
設定短期目標

 
接手後,
最怕的是陷入茫然與拖延。
 
為了快速掌握主動權,
你需要制定一份
清晰的行動計畫,
列出短期內
必須完成的優先事項。
 
將專案細分為階段性目標,
設定具體里程碑,
並定期回報進度,
確保專案依計劃推進。

 
這樣不僅能有效管理時間,
也能讓利害關係人看到
你的掌控力,
增強信心。




最後,
當你面對一個
已經執行一半的專案時,
為了做好接手準備,
我想留給你三個
重要的反思問題:
 
● 你會如何安排
   接手後的第一週工作重點?
 
● 當利害關係人之間
   出現不同意見,
   你會用什麼方法去協調?
 
● 如果發現關鍵文件或資訊不完整,
   你會怎麼彌補這些缺口?

 
這些問題能幫助你
更有條理地思考
如何接手與推動專案,
也能讓你在實際工作中
更加自信和靈活。
 
面對複雜專案,
不怕困難,
重點是要懂得從整體出發、
細節管理,
並積極主動地溝通協調。

 
只要抓住這些關鍵,
你一定能夠成功接手,
並推動專案向前發展。

畢業新起點: 從好奇開始~ 畢業生家長代表致詞

孩子的特別畢業典禮 開心與孩子一起成長

前幾天方老師邀請我以畢業生家長代表身分講個話

就發生了難得沒排課 結果還是拿麥克風了


---------------------------------------------------------------------

很榮幸站在這裡,我想從三個角度,和大家分享有關孩子的畢業~

首先請容我代表所有家長,向辛苦的資優班老師們,深深一鞠躬。

這幾年來,老師們面對的是一群思維特別、提問天馬行空的孩子。

老師們不只帶著滿滿的耐心,透過引導,提供適性化、

設計出最貼近孩子需求的教學。

謝謝你們看見這群孩子的獨特,不只是讓他們「知道」,

更讓他們「學會思考」。

謝謝老師用心規劃成長營、國際活動、親子營...等精彩的體驗安排,

讓孩子們學習真正的人生能力,也創造出難忘的回憶。



第二個角度,我想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和家長們分享:

我們的孩子即將邁入新的階段,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

從一起參與活動中就可以發現,他們一直不斷成長。

身為家長,我會提醒自己不要給予過多的期待或壓力。

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走過每一段困難與突破,

才是最溫柔、最有力量的選擇。


第三個角度,我想用「過來人」的身分,和在場的孩子們聊一聊。

如果你問我國小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我會說,

是在資優班時做的那些研究、參加校外教學時的點點滴滴。

今天的各位,已經體驗了食農、海洋、國際、動物四大主題,

一起學習創造力、情意發展、領導才能、獨立研究這些珍貴的歷程

記得當年資優班的同學在求學過程,有人選擇不同的道路。

多年後,同學中有人從最好的學校畢業、有人成為醫生、也有人創業或擔任大公司的總經理。

然而,不論做甚麼,最重要的是,要做個善良和正直的人。

未來的你們,會遇到越來越多「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而讓你們走得遠的,是思考的能力、合作的精神,還有理解彼此的心。


今天的畢業,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請永遠記得:

「好奇」,是你們最棒的天賦;而「尊重」,是讓聰明發光的溫度。

最後,讓我們再次感謝學校所有師長,

也祝福我們所有的孩子品格更高,眾星閃耀。


為什麼你的專案像早餐店一樣亂?看這篇就懂了

流程在專案中的重要性~從早餐店看見管理骨架的力量

清晨7點,

早餐店門口已排起長長人龍。

老闆娘在煎台後方大聲喊著:
「蛋餅+豆漿誰的?
你不是薯餅加蛋嗎?」

後台一陣手忙腳亂,
前台三位顧客面面相覷,
沒人確定自己拿到的是不是對的餐。

這看似日常的畫面,
卻是我們在專案管理中最常見的狀況縮影:
流程缺位。



一、現況剖析|一場早餐專案的混亂現場

你或許沒想過,
一間早餐店,
其實每天都在執行數十到上百筆「微型專案」:

接單製作出餐付款清理

全都是流程組成。

然而,
當流程沒有標準、
角色沒有劃分、
資訊沒有同步,
就會像剛剛那樣:

.點單不統一(老闆娘記在腦中)
.備餐無標示(誰做什麼全靠記憶)
.出餐無確認(顧客自取,常拿錯)

這些狀況,
如果發生在你正在執行的行銷活動、
系統開發或課程專案中,
會變成什麼?

答案是:

責任不清沒人知道出錯誰負責

效率低落→錯了重做、做了白做

團隊士氣下滑→做事的人受挫、收尾的人挫折更深

二、為什麼流程這麼重要?

因為流程就是「管理的骨架」

流程不等於「硬梆梆的SOP」,
而是為了讓:

.資訊能順利流動
.任務能有效承接
.人與人之間能預期彼此行動

你可以這樣想:

流程≠控制人,
而是讓每個人都不用猜下一步該做甚麼。

在專案管理裡,
流程至少扮演三大角色:

1️.整合分工
不同人有不同專長,
流程是協作的接縫,
讓「誰負責什麼」被看見。

2️.建立節奏
流程讓專案不是憑感覺往前推,
而是有節拍、
有里程碑,
該決策的時候決策,
該產出成果的時候產出。

3️.降低風險
風險往往發生在「沒說清楚」的地方。
流程是預先說清楚,
讓出錯機率降低,
出了錯也能追本溯源。


三、當流程被設計好,
       專案會發生什麼變化?

還記得那間早餐店嗎?

假如他們重新設計流程,
畫出一張簡單的「三步驟流程圖」:

1.點單→客人填單/口頭,
     由店員統一打單登記

2.備餐→每一份餐點依據單據製作,
     製作人標記完成

3.出餐→檢查單據、標記編號,
     呼叫顧客確認領取

會發生什麼事?

.點單不再亂、備餐效率提升、顧客等待時間變短
.新人上手更快、不需靠經驗記憶
.顧客滿意度上升、品牌印象改善

同樣道理,
在專案中設計流程,
可以帶來:

角色清楚→責任歸屬明確,溝通效率高

節奏一致→時程管控好,大家知道自己站在哪一格

問題可追→出錯能回推到哪一環卡關,不用互相指責

團隊穩定→減少情緒摩擦,建立執行信任感

四、從「隱性流程」變成「可視流程」,
才是真正的管理

許多團隊其實是「有流程,卻沒畫出來」。

這種「隱性流程」只有老員工知道,
新人只能摸索、靠猜。

而流程不清楚的代價,
在專案高峰期或危機時刻,
就會立刻浮現。

所以,
管理者的任務是:
把腦中的流程圖,
變成大家都看得到、用得上的共通語言。

工具不難:流程圖、看板、白板、系統表單都可以。

難的是
「你有沒有花時間,把事情拆開、安排好順序」


五、流程是為了讓團隊可以安心前行

一場早餐的混亂,
提醒我們:
再小的專案,
也需要清楚的流程設計。

在你下一次推一個專案、辦一場活動、交付一份成果前,
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與團隊:

「我們現在,
是靠習慣在做事,
還是靠流程在推進?」

當答案是後者,
團隊就多了一份可預期、可重複的信任感。

那才是管理真正開始發揮力量的時候。



從膝蓋反射到深度思考:我在問題解決課上的大轉變!

期待了很久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課程,

終於開課了。
自從去年參加了陶育均老師的線上見面會
還有餐桌會,
就一直期待今天的課程。

學到了什麼~

讓自己慢下來,
在進入問題之前,
先問問自己五個WHY,
明確定義問題之後,再來處理。


因為工作的關係,
身為會計師,
每天都會面對超級多~
真的是超級多的問題,
所以早已練就一身
膝蓋反射的解決問題自然反應,
有時候經常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回答。

但上完課後,我覺得有可能經常
都只是在處理問題的表象,
而非是根源。

當然,緊急問題出現時,
要先止血,
然後再談斷根(避免再次發生),
這並不代表,
要立刻讓自己陷入問題的泥沼。

明確定義問題很重要,
因為只有問對問題、定義問題,
才能找到根源、
解決問題的再發生。


再來,上了陶老師的課程,
有種找到同道中人的感受,
不然經常覺得自己的思考邏輯挺怪。

而且陶老師也很推薦共識會議,
每天早上九點鐘,
跟團隊開個十分鐘的共識會議,
才能聚焦,發揮團隊的最大效益。

我今天得到了更多的
分析問題的工具與SOP,
接著就是回去實操的部分了。

我一直相信,
上了課不用,就不會有用,
因為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所以,嘿~
問題分析與解決工作坊要排起來了,
來運用運用。


這堂課真的挺推薦
被問題圍繞,
或是有需要工作、生活
問題解決能力的朋友上起來~
(疑?好像每個人都是這樣 🐒)

我一直想像上這麼嚴肅議題、
精準解題且工具百出的陶老師
是一個不苟言笑的人,
想不到居然是冷面笑匠。

整天的課程應該有至少十次
被逗得哈哈大笑,實在厲害,
讓今天精神不好的我
被逗到完全睡不著。

本文出處:Chris Hu

更多問題分析解決: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挑戰與破解之道

破解企業五大難題:讓問題成為你的成功助力!

面對超乎極限能力的問題,我們可以怎麼辦?

你不了解我的明白-「抓錯重點」的背後,常常是沒定義好問題

每次都被說沒抓到重點,其實問題可能在這裡...


LISA是某科技公司的產品企劃,
老闆最近要她準備一份
「下一季新品上市策略簡報」,
週五主管會議要用。
但LISA做了三個版本給老闆看,
老闆每次都說:
「你講得很多,
但我要的是精準數據分析,不是行銷口號。」
LISA覺得很沮喪:
「我也用心找資料、做圖表啊,
到底為什麼總是抓不到老闆的重點?」


現在,讓我們套用解法地圖,
試著先透過問題描述,
理出
頭緒:

一、5W2H:先把問題描述清楚

LISA回頭試著釐清任務的5W2H:


LISA發現,自己前幾版簡報講了很多通路想法,
但沒明確列出選項與數據。
這正是老闆說的「不夠精準」。


二、親和圖:幫助自己釐清老闆的關注焦點

LISA把老闆過去的回饋貼上便利貼整理,
形成三大類:

 策略面:新品要打誰?

 數據面:競品定價?

 風險面:會不會跟其他產品打架?

老闆不是不重視創意,
而是更擔心能否落地與評估利潤。


三、IS / IS NOT對照法:聚焦錯誤方向

LISA對照她目前簡報內容:


她發現,原來自己前幾版的重點
「太創意、不接地氣」,
難怪老闆總說沒對焦。

四、建立回報SOP:避免自己再走冤枉路

LISA設立一個自己的「簡報任務SOP」:
1.接到任務後第一天:
列出5W2H草稿  發簡訊給老闆確認理解

2.第三天前:
初稿包含3個策略方案+預估營收損益 
Email老闆請教哪個方向深入

3.第五天早上:
定稿版簡報寄出+摘要說明+備選資料附上

從此以後,
她不再因為「自己覺得做很多」
而與老闆期待脫鉤。

五、別急著解決問題,先定義「問題是什麼」

工作中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問題分析與解決,
LISA領悟到,
通常我們看到問題的直覺想法,
只是現象,
不是真問題。
抓對問題,
比努力更重要。

下次遇到老闆交辦任務前,
也許你可以先做三件事:
1.列出5W2H再提問,
確認不是靠「直覺理解」。
2.把老闆講過的話做成親和圖,
看出真正關心的是什麼。
3.用 IS / IS NOT對照自己的產出,
是否「重點對焦」。

當你能「看見老闆問題背後的問題」,
你的解法就會比別人更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