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台前總是緊張到爆? 三步驟解鎖穩定上台的秘密

第一次報告,幾乎崩潰的她


「我知道大家在聽我,
但我更覺得他們在等我出錯。」

Lisa是一位剛升任主管的產品經理。
在她第一次主持部門簡報會議時,
原本準備充分,卻在現場出現嚴重失常。

聲音顫抖、不敢對眼任何人,
甚至忘記講解三張投影片。

結束後她對我說:
「我真的不是不努力,
只是太怕在眾人面前開口了。」

這不是她一個人的問題。
許多學員在課後也說:
「我一站上去就腦袋一片空白。」
「明明準備好了,卻講不出來。」


你是否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場景?
在公開報告、面試、自我介紹,
甚至只是開會時開口,
都可能觸發莫名的緊張。

這篇文章,
我們將從Lisa的故事出發,
帶你拆解緊張背後的邏輯,
並提供一套可操作的
「三階段抗緊張系統」,
幫助你不再被緊張拖垮,
而能穩定輸出你的專業價值。

問題聚焦:緊張的本質,是「怕被評價」。

緊張,
其實不是軟弱的表現,
而是人類面對「未知」與「評價」時,
自然產生的反應。

在台上報告,等於把自己「放上檯面」,
讓別人檢視、評論,甚至打分數。

這種「被看見的壓力」,
會啟動我們大腦的「威脅偵測系統」,
導致手心冒汗、腦袋空白、
語速過快等生理反應。

以下是不同情境下,
常見的緊張來源分類:

類型

緊張來源

部門簡報

上司評價壓力,怕講錯導致部門形象受損                                    

對客提案

商業壓力高,怕失誤導致訂單流失

教學與演講

擔心內容不吸引人、無人互動

面試報告/發表

評估性強烈,容易過度聚焦「自我呈現」

不論情境,
焦慮的本質都來自:
「我無法控制他人的評價。」

但我們能控制的,
是自己進入狀態的方式。


接下來,
我將帶你拆解這套實證有效的
「三階段抗緊張系統」,
從日常習慣開始,
到上台前與現場的應對,
全面幫助你降低焦慮,穩定表現。

一、事前預備:打造穩定輸出的「原子習慣」

你需要的不是背熟內容,
而是「建立肌肉記憶」,
讓表達變得自然。

以下是幾個可嵌入日常的練習方式:


早上刷牙後→ 對著鏡子說出開場語30秒
通勤搭車時→ 聆聽自己錄的簡報音檔,心中跟講一遍          
睡前五分鐘→ 手寫「今天我最想傳達的三個訊息」

這些微小行為會累積成「輸出慣性」,
避免你在壓力下臨時發揮。

二、上場前:建立穩定情緒的儀式

越接近簡報時間,
焦慮越明顯。

我建議你建立一套「簡報前儀式」,
像是Lisa的做法:

15分鐘前:進入會議室做Power Pose+腹式呼吸
10
分鐘前:朗讀一段你最熟悉的內容,找語感
3
分鐘前:看向一位信任的觀眾,心中默念「我準備好了」

這些行為不只穩定身心,
更讓你的大腦進入
「這不是第一次」的熟悉感。

三、報告當下:運用認知策略解除焦慮

工具AABC認知轉化法

  • AAwareness):我察覺到自己正在緊張
  • BBreathing):做45秒吸氣+5秒吐氣
  • CCognitive Shift):提醒自己「我來是為了傳達,而不是要完美」

工具B:心理安全框架

  • 自我對話:「我不是在考試,我在分享有價值的觀點。」
  • 框架重設:「即使今天講得不好,我還是能從中學習。」

這兩個方法能將你的焦慮轉向行動動力,
讓你不被情緒拉走。


總結:與緊張共處,而非征服它

Lisa的轉變不是奇蹟,
而是方法的成果。

她從「靠意志硬撐」轉向「靠系統穩定」,
這正是每一位表達者都可以學習的轉變。

下次當你再感到焦慮,
不必逼自己「別怕」。

你只需要開啟三階段流程,
讓緊張變成專注的助力。

請記住這句話:
「你不是來表現完美的,
你是來傳遞價值的。」


互動筆記
你的下一場簡報/報告時間與主題:
________________

你打算採用哪一個抗緊張策略呢?
請列出你的「報告前三步驟儀式」:
________________

 


《那張相片裡的山,仍在我們心中》

 我們家有一張泛黃卻極其珍貴的相片,長年被妥善保存於書櫃

那是一張攝於1980年的外交出訪合影,

照片中站在當時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身旁的家父

當年被派遣隨行出訪南非的外交團中負責某任務。

每次看到這張照片,父親總會神情莊重地說:

「孫運璿院長,是我最敬佩的人。

和孫院長一起出任務,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時刻之一。」

這樣的言語,從我年幼時便不斷在耳邊迴盪,

成為我人生價值觀中,一塊深埋心中的基石。

一張相片,一種精神傳承。


孫運璿這個名字,對臺灣人來說,

不僅僅是一位曾任高位的政治人物,

更是「工程治國」、「清廉自持」、「不為自己,為國為民」的代名詞

父親總說:「孫運璿院長做決策的時候,

想的是五十年後的臺灣,而不是自己下一步的官位。」

即便不見得每個決策都是完美的,然孫運璿院長願意負責任承擔

父親對孫運璿院長的敬佩,

敬佩的是孫謙卑內斂、視野宏遠、堅守原則的品格。

而我,正是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

逐漸理解什麼叫做「真正的典範」。

造山者的身影,延續在我們心中。


多年後,當看到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時,

內心有如被強烈撞擊一般。

紀錄片講述的不只是半導體產業的起源,

而是一段群體意志如何扭轉命運的史詩。

而在這部片中,孫運璿與李國鼎等人的身影再次出現。

他們不是企業家,卻以國家資源作為槓桿,

為臺灣科技發展鋪出一條路。


這些故事再證明了我常回想父親當年的話不只是一種懷舊,

而是歷史的見證,

是上一輩傳承給我們:管理觀與責任感的啟發。

在我後來投入組織管理與領導工作的過程中,

常常會回想父親提到孫運璿的那句話:

「他做每件事,是為了臺灣,而不是為了自己。」

這句話,常是對我的一種提醒:

領導不是追求光環,而是扛起責任;

治理不是為了掌聲,而是為了未來的影響。



我到現在一直在學習如何把格局放大,把得失放小。

如何用實際行動去實踐對人的尊重、

怎麼透過對制度的敬重,和對未來的投注。

常問自己,我們能不能,也為這塊土地「造山」?

如今臺灣的環境與當年已截然不同,

有更好的經濟狀況,然而存在著更多新的挑戰

在這樣的時代裡,我們是否還能延續那份

「為了臺灣,願意多做一點」的精神?

我們是否願意找到

屬於自己那座該去建造的「山」?

我想,這正是那張相片給我的最深啟示。


典範未遠,山仍在我們心中。

孫運璿先生的人生,

不只是一本歷史傳記或一部紀錄片的人物;

對我而言,他是一張相片背後的精神象徵,

是一代人對責任與價值的具體化。

父親,像是無聲的傳火者,

將那份對典範的敬仰與信念傳遞給我。

我會繼續走下去,也希望在更多人心中,

重新點燃那座山的方向與勇氣。

爸爸,我又想你了

為什麼一直聽不懂主管在說什麼? 因為沒學會這套「職場翻譯術」

 當主管講完話,小張只記得「嗯我知道了」

但實際開始做,又忍不住問:「欸...所以主管到底想幹嘛?」
這不只是某一個人的問題,

其實是許多中階主管、專業工作者每天都在經歷的痛苦。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經典職場謎題

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歸納理解主管的目標?以及該怎麼辦?

這不是你的錯,但你得處理它

這個問題常常不是單一原因造成,而是一連串因素交織的結果。
像是一團纏在一起的耳機線,抽一邊會連動另一邊。

以下幫你拆解五大主因,看看你中了幾項:

 

五大常見問題原因

A.語言與表達落差

你明明在場,卻像是參加了一場「主管語言解碼大賽」:

  • 他沒說主題,只丟一堆資訊給你
  • 他說得很模糊,你卻不敢問太細
  • 他說完走人,你還在原地轉圈圈

B.上下認知斷層

你不是不想理解,而是根本沒有上下文可理解:

  • 只知道結論,不知道為什麼
  • 跟主管資歷差太多,他腦中的脈絡你接不到
  • 主管可能自己也說不清楚,只是先講再說

C.資訊流通斷層

別部門的事情、你們部門的事,永遠在平行時空:

  • 沒人講清楚誰該知道什麼
  • 橫向資訊不透明,互相誤會當日常
  • 重點資訊都卡在主管口袋裡沒下來

D.目標本身就不清楚

有些時候,不是你不理解,是主管的目標本來就模糊:

  • 沒具體指標,無法拆解
  • 聽起來像是在畫大餅
  • 無法判斷輕重,什麼都很重要=什麼都不重要

E.不敢問、不會問

最後也是最真實的:

  • 怕問了顯得笨
  • 不知道要從哪問起
  • 曾經問過但被噴,所以放棄


定義出問題,就比較容易有好解法

解法:從五個面向下手改善

問題多面向,解法也要有系統。對策建議總表:

問題

對策

建議做法

語言與表達

建立雙向確認機制

使用「聽懂回饋」技巧,例如:會後口頭小結給主管聽,確認有沒有抓錯重點。

認知差距

建立背景知識共享

請主管補充脈絡資料,或在會議中說明「為什麼做這件事」而不只說「做這件事」。

資訊制度

打造橫向資訊流通

導入專案任務共用板,並定期小組對齊,減少資訊黑洞。

目標清晰度

SMART 原則設定目標

協助主管把「想要更好」轉成「三個月內降低10%客訴率」這類具體目標。

提問障礙

培養提問文化

建議導入「提問力」訓練或開放匿名提問表單,降低心理門檻。


我們再分別將上面的對策細部具體展開如下:

A. 語言與表達落差

問題

對策

預期成效

沒說主題、語言不清

請示主管以結構化方式溝通
(如先確認「今日重點」)

提高方向一致性與理解度

表達能力不足

定期舉辦「內部報告工作坊」

提升簡報邏輯與表達清晰度

聽不懂

定期回顧重點並做筆記,主動回覆主管確認

強化理解,不讓訊息丟失

 

B. 上下認知差距

問題

對策

預期成效

經驗不足

導師制度:安排資深同仁作 Mentor

加速上手業務與脈絡掌握

只知結論不知背景

規範「原因說明模板」,主管傳達同時包含問題與背景

幫助接收者全貌理解

我只要做、不必了解

培養提問文化:「全員都要知道為什麼,也能問為什麼」

建立理解導向的工作心態

 

C. 資訊斷層與制度設計

問題

對策

預期成效

資訊斷層

建立月度跨部門同步會議與簡報分享制

打通上下與跨部門資訊流

職責不清

 ARCI 制度明確定義角色、責任、決策權

明快決策與行動歸屬清晰

橫向不透明

內部 Wiki 或儀表板系統化資訊共享

提高跨部門合作及訊息可見度

專注單部門

定期輪調或外部參訪制度

帶出全局思維與視野拓展

 

D. 目標本身不清晰

問題

對策

預期成效

目標不具體、模糊

導入 SMART 原則(具體、可衡量)設定每月季度目標

降低誤解幅度與行動模糊

無法辨別重輕緩急

實施 OKR + 優先順序評估表

明確資源分配與優先排程

議題與我無關

導入 KPI 食物鏈模型:平行調整個人目標以串接總體KPI

建立目標與職責的「對齊關聯」

 

E. 提問與心理障礙

問題

對策

預期成效

不敢問

培養「錯誤公開分享文化」,主管示範提出問題

降低提問心理門檻,鼓勵開放討論

不會問

舉辦「有效提問技巧工作坊」(五個為什麼、開放式問句)

提升問題品質及問題解決能力

怕被看不起

資深主管公開分享「問問題如何幫自己、也對整體有利」

建構正面提問文化,減少恐懼

 


推動方式建議

1.   先從 BDE 類著手:這三類最直接影響「理解力」與「行動意願」。

2.   4–6週試行期:先推行觀察看看,連結主管回饋、任務執行效果。

3.   效果量化追蹤:例如問與答次數、協調時間、目標對齊正確率、自評理解度。

4.   滾動檢視並展開擴散:依成果優化內容,再全面展開。

5.   文化長期培養:強調「理解溝通」「提問改善」「目標透明」的價值觀。


搞懂主管在想什麼,才能把事做對

如果你常常覺得主管講了一堆,自己卻像沒聽到重點,請記得: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

但要解決它,就需要你有意識地主動出擊,不是等主管改變,而是先讓自己更有能力「翻譯主管的語言」。

這不只是讓你事情做得對,更是你往上管理的第一步。

 

你也有主管難以理解的經驗嗎?

歡迎留言分享聽過最難懂的主管指令~

一個平凡使用者,對MIT最深的告白

 

20112月,年輕的我站在光華商場前,看著櫥窗裡一排排的手機。

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年代,iPhone風頭正盛,韓系機也勢不可擋~

而我,選的是HTC Incredible S

朋友問:「為什麼是買這台啊?」

我很堅定:「因為它是台灣的品牌。」就是這麼簡單的理由

這些年,我一共換了4支手機,3台筆電,

HTC 手機後,陸續換機包含Zenfone4-> ZENFONE 6-> X01

電腦從A52J->UX330U->ZenBook->Vivobook(上述都是ASUS

從進職場到當主管、從做報告到授課,這些台灣品牌一直陪著我

我看過它們初生時的青澀,過程無畏懼的創新,

也見證了它們不斷進化的堅持。

而這背後的供應商:晶片、記憶體、顯示卡、主機板,甚至於代工廠

其實也都代表著就是台灣戰線的供應商

有人說:「你是不是品牌情懷太重?」

我笑著說:「這不只是情懷,是一種信念。」

曾經,台灣品牌在市場上並不佔優勢。

朋友會問我:「為什麼你都堅持一直用ASUS?」

我都會說:「我用的不只是品牌,而用的是信念。」

但我的信念也從不空泛。

ASUS的筆電,多次拿下國際設計獎、創新大獎;

Zenfone手機相機技術、續航能力,也已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我看見他們跌倒、調整、再站起來,

這樣的韌性,不正是我們台灣精神的縮影嗎?

這些年,我越來越堅信:買國貨,是用消費行為改變未來。

當我買下台灣產品,就是在對整條台灣供應鏈投下信任;

我選擇台灣貨時,就是對台灣設計、台灣人才表達支持。

當然許多外國品牌有許多優點是大家值得學習的地方,

然而,我們不能總說「為什麼台灣沒有蘋果那樣的品牌」,

卻吝於給本土品牌機會成長的眼光以及具體鼓勵。


MIT,不只是產品標籤,是我們文化、技術、堅持與創意的集大成。

我曾經在捷運上看見一位媽媽對著孩子說:

「這台電腦是爸爸做的喔,我們台灣做的。」

我在旁邊忍不住紅了眼眶。

如果連我們這一代都不相信MIT

那這些為品牌努力的工程師、研發人員、設計師要怎麼堅持下去?

如果每個人都覺得「別人比較好」,那台灣怎麼有未來?

支持台灣品牌,不是非得犧牲品質事實上,台灣有很多品牌都做到了

聯發科的晶片設計、巨大的捷安特 自行車、統一企業的食品...

台達電子的電源組件、微星科技的電競筆電、顯示卡...

技嘉科技的主機板、上銀科技的傳動控制系統...

TSMC 就不用多說)...還有太多恕不一一詳述~


我們有太多太多優質的台灣品牌;

而我也相信未來一定還有更多MIT奇蹟誕生。

15年來,我不是科技部落客,也不是3C達人,我只是平凡使用者。

但因為我每一次的選擇,讓我內心踏實,讓我有力量對自己說:

「我愛台灣,不是說說而已。」

感恩每個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的台灣品牌


你問的方式,決定你得到的世界(下)

 

 你問的方式,決定你得到的世界(下)
11 種常見提問類型與職場應用全解(6~11)

在上一篇文章中,
我們整理了五種常見的提問類型。
本文將接續介紹剩下的六種提問方式,
協助你在創新、協作、甄選與人生回顧等不同場景中,
更有效地提問與對話。


06.創意型提問:跳脫框架,激發新思維

目的:打破慣性思考,鼓勵創意與想像力,
拓展解決方案。

適用場景:產品設計、品牌策略、
創新提案、設計思考工作坊。

典型問題:
 如果沒有任何限制,
你會怎麼做?
 還有哪些可能性我們還沒想到?
 假設從頭來過,
會有什麼不同的做法?

案例
一、設計部創意會議
 總監:假設我們預算無上限,
這款APP會長什麼樣子?
 設計師:可以加入AI角色,
讓使用者有專屬互動體驗。

二、品牌重塑討論
 顧問:如果這個品牌是一個人,
他會說什麼?
 團隊:他可能說:
「我懂你,因為我也曾經迷惘。」

小提醒:創意提問重在「無限發散」,

不急著判斷可行性,
先讓想法冒出來,
是創新第一步。

07.任務型提問:聚焦目標,凝聚共識

目的:釐清共同目標與資源整合方向,
推動合作行動。

適用場景:專案啟動、跨部門協作、
危機因應、動員會議。

典型問題:
 我們現在的共同目標是什麼?
 有哪些資源可以整合或共享?
 如果我們一起努力,
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案例
一、專案啟動共識會
 主持人:我們這次要一起完成什麼?
 成員:讓產品在30天內完成市場測試。

二、部門整合會議
 主管:目前有沒有重複資源可以集中管理?
 助理:數據分析工具各部門重複購買,
可集中統一。

小提醒:任務提問的核心是「一起完成什麼」,
別只問職責,
更要問動機與願景。

08.科學型提問:檢驗假設,追求真相

目的:驗證推論與假設,
追求客觀事實與邏輯基礎。

適用場景:研究討論、技術審查、
數據分析、流程改善。

典型問題:
 有什麼證據支持這個想法?
 這個假設怎麼驗證過?
 有沒有相反的例子能挑戰這個觀點?

案例
一、新技術評估會議
 工程師:這個演算法實際測試過嗎?
 開發者:有,
我們在兩個內部專案中使用,
準確率提升10%。

二、論文審查討論
 委員:這個結論做過交叉驗證嗎?
 研究生:有,
我使用兩組樣本,
各自驗證後結論一致。

小提醒:科學提問的重點是「證據與邏輯」。
避免訴諸權威或情緒,
聚焦「能不能被證明」。


09.面試型提問:評估能力,尋找合適人選

目的:了解對方經驗、價值觀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適用場景:求職面試、專案合作遴選、
內部晉升審查。

典型問題:
 你過去有什麼相關經驗?
 遇到難題時你怎麼處理?
 你最大的工作成就是什麼?

案例
一、求職面試
 面試官:談談你怎麼應對高壓狀況?
 應徵者:我會拆解任務、設定優先順序,
必要時請同事協助。

二、專案合作夥伴評估
 負責人:你們有成功整合過多方需求的專案經驗嗎?
 合作方:我們曾在六個部門間協調,
準時交付且預算內完成。

小提醒:除了問「做過什麼」,
也可以問「當時怎麼想、怎麼做」。
用故事式回應,
最能看出能力與特質。

10.有趣型提問:活絡氣氛,輕鬆互動

目的:促進互動與認識,打破拘謹與距離。

適用場景:破冰活動、聚餐場合、
非正式交流、團隊建設。

典型問題:
 如果你有超能力,會選什麼?
 你最想去哪個國家旅遊?
 有什麼興趣或怪癖?

案例
一、聚餐遊戲時段
 同事:中了樂透會做什麼?
 朋友:消失半年去環遊世界!

二、設計團隊交流時刻
 設計師:你童年最喜歡的卡通是什麼?
 夥伴:科學小飛俠,
我一直以為我能飛!

小提醒:這類提問無需深入,
只需自然帶動情緒與笑聲,
是拉近關係的好工具。

11| 遺產型提問:梳理經歷,傳承智慧

目的:協助他人回顧生命、提煉經驗與價值,
達成精神傳承。

適用場景:生命回顧、企業傳承訪談、
親子對談、紀錄片採訪。

典型問題:
 你這輩子最自豪的事是什麼?
 有什麼想傳給下一代的價值觀?
 哪段經歷改變你最多?

案例
一、企業創辦人訪談
 記者:你創業精神中,
最想傳承的是什麼?
 創辦人:務實、穩健,對人誠實。

二、家族紀錄拍攝
 孫子:爺爺,
你覺得你人生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爺爺:跌倒沒關係,
只要還記得站起來的方法。

小提醒:遺產提問重在「陪伴回顧」,
請給對方時間與空間,
也歡迎沈默與感慨。



結語|會提問,才能推動改變

提問不是拷問,
也不是辯論,
而是開啟思考的鑰匙。

提問不只是為了解答案,
更是開啟對話、展現思考力與建立連結的方式。

熟悉各種提問類型,
能根據情境切換問法,
就能在溝通中釐清、引導、共創。

願我們在未來的工作與生活裡,
多問一句好問題,
少說一句空話。

精彩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