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有一張泛黃卻極其珍貴的相片,長年被妥善保存於書櫃
那是一張攝於1980年的外交出訪合影,
照片中站在當時行政院長孫運璿先生身旁的家父
當年被派遣隨行出訪南非的外交團中負責某任務。
每次看到這張照片,父親總會神情莊重地說:
「孫運璿院長,是我最敬佩的人。
和孫院長一起出任務,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時刻之一。」
這樣的言語,從我年幼時便不斷在耳邊迴盪,
成為我人生價值觀中,一塊深埋心中的基石。
一張相片,一種精神傳承。
孫運璿這個名字,對臺灣人來說,
不僅僅是一位曾任高位的政治人物,
更是「工程治國」、「清廉自持」、「不為自己,為國為民」的代名詞
父親總說:「孫運璿院長做決策的時候,
想的是五十年後的臺灣,而不是自己下一步的官位。」
即便不見得每個決策都是完美的,然孫運璿院長願意負責任承擔
父親對孫運璿院長的敬佩,
敬佩的是孫謙卑內斂、視野宏遠、堅守原則的品格。
而我,正是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
逐漸理解什麼叫做「真正的典範」。
造山者的身影,延續在我們心中。
多年後,當看到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時,
內心有如被強烈撞擊一般。
紀錄片講述的不只是半導體產業的起源,
而是一段群體意志如何扭轉命運的史詩。
而在這部片中,孫運璿與李國鼎等人的身影再次出現。
他們不是企業家,卻以國家資源作為槓桿,
為臺灣科技發展鋪出一條路。
這些故事再證明了我常回想父親當年的話不只是一種懷舊,
而是歷史的見證,
是上一輩傳承給我們:管理觀與責任感的啟發。
在我後來投入組織管理與領導工作的過程中,
常常會回想父親提到孫運璿的那句話:
「他做每件事,是為了臺灣,而不是為了自己。」
這句話,常是對我的一種提醒:
領導不是追求光環,而是扛起責任;
治理不是為了掌聲,而是為了未來的影響。
我到現在一直在學習如何把格局放大,把得失放小。
如何用實際行動去實踐對人的尊重、
怎麼透過對制度的敬重,和對未來的投注。
常問自己,我們能不能,也為這塊土地「造山」?
如今臺灣的環境與當年已截然不同,
有更好的經濟狀況,然而存在著更多新的挑戰
在這樣的時代裡,我們是否還能延續那份
「為了臺灣,願意多做一點」的精神?
我們是否願意找到
屬於自己那座該去建造的「山」?
我想,這正是那張相片給我的最深啟示。
典範未遠,山仍在我們心中。
孫運璿先生的人生,
不只是一本歷史傳記或一部紀錄片的人物;
對我而言,他是一張相片背後的精神象徵,
是一代人對責任與價值的具體化。
父親,像是無聲的傳火者,
將那份對典範的敬仰與信念傳遞給我。
我會繼續走下去,也希望在更多人心中,
重新點燃那座山的方向與勇氣。
爸爸,我又想你了